转眼已至秋天,朱军的秋玉米(也可称为夏玉米,一般是夏末播种,晚秋收获,因此也称秋玉米)早已播种了下去,此时不少秋玉米都冒出了一个头来。羌人聚居的小村庄里,玉米长势良好,那一百个被留在这里学习玉米种植技术的羌人,脸上都带着喜色。
他们在朱军的地盘里受到了良好的对待,不光给他们衣服,还送他们家具和厨房用品,甚至朱军还经常请他们去听汉人的戏曲、评书,这才区区几个月时间,他们已经变得和汉人很相像了,除了脸上两团高原红还提醒着他们自己的身份,别的地方简直和汉人毫无差别。
由于经常和朱军打交道,他们甚至连羌人的语言都用得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四川话在和朱军交流,一来二去的,他们也慢慢习惯了新的生活。
日麦牟西派了几次人来询问玉米的长势,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于是又派人从高原上送来许多羌人平时使用的日常用具。没想到这一百名羌人现在已经觉得汉人的东西更好,羌人的东西他们反倒不爱用了。这就像后世有些人觉得咖啡比茶叶好喝一样,他们已经被影响了,想改也改不过来。
就拿锅来说吧,他们在高原上时,用浅层锅抹油烤青稞饼,但在山底下却需要用深锅来煮水煮饭煮玉米,这样一来,羌人的那种锅他们就用不惯了。至于什么牛角做成的酒杯,哪有汉人用陶瓷做成的酒杯好用?毛皮缝成的衣服。虽然保暖性能好,但是山下的气温不比如山上那么低,根本用不上毛皮衣服,反倒是轻便的麻布和棉衣穿在身上更好。太阳的紫外线也不强,他们不需要再戴着厚实的皮岾帽,只需要在头上扎条汗巾就行了。
羌人们突然现,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被全盘否定,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汉人的生活比他们要舒服得多,因为汉人更精擅于过小日子。
朱元璋早已料到有这样的情况。授意了一些小商人。用更多的汉族商品,将他们手里的羌族商品换了过来,这样一来,这一百名羌人就有了多余的商品在手。人这种生物。虽然骨子里是自私的。但对家人又是很无私的。这些羌人手上一旦有了多余的财物,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家人,于是他们写上一封家书。再附上一些汉人的商品,交给日麦牟西派来的使者,让他们帮忙带回部落,交到自己的家人手上。
这些汉人的商品一旦送回高山上,便会成为很抢手的东西,这些羌人的家人在部落里也变得得意起来,身份似乎都高了一分。
这就有点像咱们天朝建国初期,大家都还很贫穷的时候,有人的亲戚突然从国外给捎带回来了一台彩电,那可真是羡慕死旁人。而这种事,也会成为文化侵略和经济侵略的一部份,让人们以为外国的月亮真的要比中国的圆。
朱元璋这几个学自后世的手段一经用出,羌族部落果然是大震,偏远点的羌族部落还不知道这些事也就不说了,但日麦牟西、扎西、玛西这三位大头领率领的部落,却刮起了一股汉风,羌人们都以使用“汉物”为荣,谁家里有几件从汉人手里弄来的商品,例如杯子、碗、锅、铜镜一类的,便会在村子里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羌族人的排汉心思开始淡化,不少人开始主张与汉人通商,封闭自守的心态,也在一点点地分裂开来。
这一天,朱元璋正坐在广元的衙门里,处理一些日常的杂事,却见一名探子跑回来,双手递上一份塘报:“将军,我们在巴州以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劫了一匹驿马,得到了这分塘报,请过目。”
朱元璋知道,若是普通的塘报,里面没什么重要消息的,探子也不会这样送过来,看来这份塘报里的情报非常小可,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工作,接过塘报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由得精神一振。
原来这份塘报上记的事还真是非常重要,左良玉抓走张献忠的妻妾和军师之后,又被朱元璋吓唬了一下,就向东逃窜,去了襄阳,将张献忠的妻妾和军师都关在襄阳城的地牢之中。随后左良玉就离开了襄阳,在四川与两湖交界之处来回晃荡,消极怠战。
张献忠探知这个消息之后,从夔门(今奉节县)出川,经巫山进入湖北,攻克兴山,杀官兵守将吴国懋、知县刘定国,随后东进至当阳县。
当阳县也就是当初赵子龙七进七出,功成名就之处,距离襄阳已是极近。张献忠在当阳县暂时屯兵,打探到襄阳城中守军薄弱,他亲自领领轻骑兵,一日一夜奔驰两百多里,飞快地来到襄阳城下,命令部将率领二十八骑伪装成官兵,拿着从官兵那里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当夜放火为号,里应外合,居然轻松地攻取了襄阳。
襄王朱翊铭被活捉,随后被张献忠斩了脑袋,张献忠救出妻妾和军师,又抢光了襄阳王府里所有的财物,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而与此同时,李自成也没闲着。他自从被朱元璋打散之后,大着胆子向北逃入陕西的深山之中,躲过了朱军的追杀,很快刘宗敏也钻山而去,带着老八队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山中找到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声势复振,虽然他经过上一次的大败之后,手下只有一千多人了,但这一千多人却是最精锐的老八队,有此一千,可顶蠢贼一万,李自成凭着这一千人,再进出山,东进河南,收服了在河南境内起义的一斗谷(和以前的一斗谷不是同一个人),瓦罐子。重新拉起了反旗。
接着,李自成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后又攻克宜阳,不杀平民,唯杀官,获得了大量穷人的支持,手下很快又有了数万人。
不久之后,李自成部攻到洛阳北门,洛阳是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朱常洵这个人身上有故事,他是明神宗的宠姬郑贵妃所生。子以母贵。朱常洵自然受到神宗的特别偏爱。在万历后期围绕着立太子的一场激烈斗争中。朱翊钧拗不过朝野舆论,被迫同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立爱子常洵的初衷既不能实现,他和郑贵妃就多方在经济上给常洵以优遇,不仅大量赐给宫中积累的财物。而且对于福王请乞的庄田、行盐、商税等也无不“朝报而夕可”。
朱常洵就藩洛阳。同明初以来分封的诸王相比在时间上虽然要短得多。但拥有的财物却是“富甲天下”。福王在洛阳所过的穷奢极侈的生活,同当时河南人民所受的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道福邸宫墙隔出了两个世界:墙内是纸醉金迷,说不尽的豪奢糜费;墙外却是凄凉愁惨。无异鄷都地狱。
当时居住在洛阳的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给福王的一封信里对形势的危急有如下一段描述:“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据,加以流贼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
(注:为免读者们阅读古文时不爽,这里特别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士兵们没有军饷,无法好好作战。)
他一方面建议福王,敦促河南巡抚李仙风急派军队来洛阳加强城防;另一方面又指出官府库藏如洗,要求福王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拿出钱来解决军队的粮饷。吕维祺特别举出宜阳、永宁二城被起义军攻破的事作为前车之鉴。两座城里的宗室官绅,“悠悠忽忽,靠天度日,一筹不画,一钱不舍,一言不听,今虽噬脐,嗟何及矣。”
可惜,朱常洵偏是个爱财如命的人,根本听不进去。
守城的官兵知道福王府库里的金钱财物堆积如山,却叫自己饿着肚子去守城,一个个愤愤不平。有的士兵公然在路上大骂:“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
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守城的官军士兵以至一部分中下级偏裨都毫无斗志,迅地转到了起义军方面。总兵王绍禹的部卒在城头起义,逮捕了明兵备副使王胤昌,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进城。义军很快不顺利地占领洛阳全城,福王朱常洵和世子朱由崧慌忙逃出王宫,躲进迎恩寺。在义军搜捕时,朱常洵被活捉,世子朱由崧钻空子逃脱,这就是后来在南京登极的弘光皇帝。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也被俘获。当押解这批吸血鬼向起义军领袖献俘时,朱常洵向吕维祺大叫:“吕先生救我!”吕维祺也哀叹:“我命亦在顷刻。”李自成不无讽刺意味地说:“吕尚书今日请兵,明日请饷,欲杀我曹,今定何如?”
李自成攻下洛阳之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即流窜而去,他想到了朱八,人家都能有个根据地,凭什么我不能有?于是李自成开始尝试着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政权,他学着朱八的样子,在城中抓了一个朝廷的降官,任命为洛阳太守,负责管理洛阳的政务……
看完这封长长的墉报,朱元璋的心里倒也有几分好笑,李自成和张献忠在玛瑙山一役中,被自己打成那般惨样,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快就咸鱼翻身了。
正想到这里呢,只见李岩、许人杰、王二、红娘子等头领相继而入,原来送塘报的士兵在把塘报交给朱元璋之后,便去将这几位头领也都通知了一遍,大伙儿都知道这是大事,于是一起跑到衙门里来见朱元璋,想听听大哥的意见。
许人杰第一个开口道:“这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还真是麻烦。难怪朝廷一直追打这两个家伙却一直追不死,扑不灭,果真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不直接把他们的脑袋拎下来,只怕这两个家伙还要阴魂不散地在天下流来窜去的。”
李岩曾为李自成的手下,听到这里,倒是不便插口,于是乖乖地缩在一边。
红娘子对着朱元璋道:“朱八大哥,您看这两个家伙究竟要怎么才弄得死?上次才给他们来了一下痛的,没想到他们转身就爬了起来。一个攻下洛阳。一个攻下襄阳,这还真是越战越强了啊?”
朱元璋淡淡地看了他们几眼,将手上的塘报放到了桌上,然后道:“你们想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一直打而不死的原因么?”
众头领纷纷摇头。只有李岩眼中有精光一闪。但为了避嫌。他却不方便来掺合关于李自成的话题,只好闭口不答。
但他这个表情却没逃过朱元璋的眼睛,他对着李岩挥了挥手道:“李公子但说无妨。”
被点到了名。李岩就不方便再避嫌了,他轻咳了一声,站到堂中,认真地道:“李自成和张献忠打不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百姓太穷困了……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愿意加入他们,天下百姓何其之多,他们的后备兵员就有多少……因此,想要扑灭他们,一味的追剿根本没用,还是得稳扎稳打,将百姓们的生活搞好,这才是重点。”
李岩这么一说,众位头领总算是明白下来,便道:“难怪朱八哥一直坚持缓慢前进,打下一个地方就先把那地方的农业搞起来,原来是这个原因。”
朱元璋对着李岩点了点头,表示他说得很好,这才道:“目前,河南和湖北我们都还插不上手,就任由李自成和张献忠闹吧,他们一个杀了福王,一个杀了襄王,这一下祸事也闹得不少,杨嗣昌又得忙伙起来了。”
朱元璋没有猜错,杨嗣昌此时也已经得到了洛阳和襄阳被攻破了消息,他本来正在组织川兵和土司兵,联络消极怠战的左良玉、贺人龙等人,要他们再次组织包围圈,打进广元和巴州来,没想到这边还没组织好,那边后院又开了花。
可怜巴巴的杨嗣昌,赶紧回军向着襄阳和洛阳扑去。
话说他为什么摆着朱八这个按兵不动,明显的目标不打,非要去打到处流窜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呢?这就是当初朱元璋选择根据地选在陕西的好处了,陕西一来易守难攻,二来是位置处在西边境上,距离京师极远。说得难听点,就算陕西被异族给占去了,对明朝廷的威胁也比较小。
但是在中原流窜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不同了,洛阳和襄阳两个城池都是重要之极的核心城市,朝廷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这两个城市落在贼人手里的。
从战略和天下的形势上看,杨嗣昌都必须先夺回洛阳和襄阳,打散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才能腾出来手来对付西边的朱元璋,否则整个大明朝都要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南北呼应的一条线给斩断开来。
众人正在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突然又见一个探子窜了进来,看他脸色惊慌,显然比李自成和张献忠攻破襄阳和洛阳的事还要重大,这探子到了众头领面前,噗通一声就滚扑在地,急叫道:“大事不好了,满清鞑子再度扣关!”
“什么?”众人脸色大变。
那探子急报道:“九月二十二日(崇祯十一年),清军分两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鲁宗文战败而死,中官郑希诏逃走。清军遂长驱直入,兵屯于牛栏山。时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候代未行。帝乃诏督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诸军入卫。”
“二十四日,京师戒严。十月初四日,皇帝召见督师卢象升于武英殿,问方略。象升答‘臣主战’,时崇祯帝犹豫于战和之间,朝中重臣,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都力主和议。初五日,帝四万金犒军。初六日,又赐御马百匹、太仆马千匹、银铁鞭五百条。决策议战。”
朱元璋心中一沉,想起来了,这是……卢象升快要战死了吧?应该就是这一役,大明朝廷又要失去一名忠臣良将了。
朱元璋对卢象升这人还是挺有好感的,如果条件允许,倒也有心留此人听用,但是很显然,朱元璋已赶不及收服此人了,就是这一次清兵入关,卢象升就会战死,而朱元璋现在的实力还偏于西部,根本管不了辽东那边的事儿。
他不由得轻轻地叹了口气,对着东北方向默默地看了几息时间,回过头来时,眸子中精光四射,沉着声音道:“传我的命令,全军准备攻打剑门关……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尽快拿下四川,问鼎中原!”
他们在朱军的地盘里受到了良好的对待,不光给他们衣服,还送他们家具和厨房用品,甚至朱军还经常请他们去听汉人的戏曲、评书,这才区区几个月时间,他们已经变得和汉人很相像了,除了脸上两团高原红还提醒着他们自己的身份,别的地方简直和汉人毫无差别。
由于经常和朱军打交道,他们甚至连羌人的语言都用得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四川话在和朱军交流,一来二去的,他们也慢慢习惯了新的生活。
日麦牟西派了几次人来询问玉米的长势,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于是又派人从高原上送来许多羌人平时使用的日常用具。没想到这一百名羌人现在已经觉得汉人的东西更好,羌人的东西他们反倒不爱用了。这就像后世有些人觉得咖啡比茶叶好喝一样,他们已经被影响了,想改也改不过来。
就拿锅来说吧,他们在高原上时,用浅层锅抹油烤青稞饼,但在山底下却需要用深锅来煮水煮饭煮玉米,这样一来,羌人的那种锅他们就用不惯了。至于什么牛角做成的酒杯,哪有汉人用陶瓷做成的酒杯好用?毛皮缝成的衣服。虽然保暖性能好,但是山下的气温不比如山上那么低,根本用不上毛皮衣服,反倒是轻便的麻布和棉衣穿在身上更好。太阳的紫外线也不强,他们不需要再戴着厚实的皮岾帽,只需要在头上扎条汗巾就行了。
羌人们突然现,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被全盘否定,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汉人的生活比他们要舒服得多,因为汉人更精擅于过小日子。
朱元璋早已料到有这样的情况。授意了一些小商人。用更多的汉族商品,将他们手里的羌族商品换了过来,这样一来,这一百名羌人就有了多余的商品在手。人这种生物。虽然骨子里是自私的。但对家人又是很无私的。这些羌人手上一旦有了多余的财物,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家人,于是他们写上一封家书。再附上一些汉人的商品,交给日麦牟西派来的使者,让他们帮忙带回部落,交到自己的家人手上。
这些汉人的商品一旦送回高山上,便会成为很抢手的东西,这些羌人的家人在部落里也变得得意起来,身份似乎都高了一分。
这就有点像咱们天朝建国初期,大家都还很贫穷的时候,有人的亲戚突然从国外给捎带回来了一台彩电,那可真是羡慕死旁人。而这种事,也会成为文化侵略和经济侵略的一部份,让人们以为外国的月亮真的要比中国的圆。
朱元璋这几个学自后世的手段一经用出,羌族部落果然是大震,偏远点的羌族部落还不知道这些事也就不说了,但日麦牟西、扎西、玛西这三位大头领率领的部落,却刮起了一股汉风,羌人们都以使用“汉物”为荣,谁家里有几件从汉人手里弄来的商品,例如杯子、碗、锅、铜镜一类的,便会在村子里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羌族人的排汉心思开始淡化,不少人开始主张与汉人通商,封闭自守的心态,也在一点点地分裂开来。
这一天,朱元璋正坐在广元的衙门里,处理一些日常的杂事,却见一名探子跑回来,双手递上一份塘报:“将军,我们在巴州以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劫了一匹驿马,得到了这分塘报,请过目。”
朱元璋知道,若是普通的塘报,里面没什么重要消息的,探子也不会这样送过来,看来这份塘报里的情报非常小可,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工作,接过塘报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由得精神一振。
原来这份塘报上记的事还真是非常重要,左良玉抓走张献忠的妻妾和军师之后,又被朱元璋吓唬了一下,就向东逃窜,去了襄阳,将张献忠的妻妾和军师都关在襄阳城的地牢之中。随后左良玉就离开了襄阳,在四川与两湖交界之处来回晃荡,消极怠战。
张献忠探知这个消息之后,从夔门(今奉节县)出川,经巫山进入湖北,攻克兴山,杀官兵守将吴国懋、知县刘定国,随后东进至当阳县。
当阳县也就是当初赵子龙七进七出,功成名就之处,距离襄阳已是极近。张献忠在当阳县暂时屯兵,打探到襄阳城中守军薄弱,他亲自领领轻骑兵,一日一夜奔驰两百多里,飞快地来到襄阳城下,命令部将率领二十八骑伪装成官兵,拿着从官兵那里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当夜放火为号,里应外合,居然轻松地攻取了襄阳。
襄王朱翊铭被活捉,随后被张献忠斩了脑袋,张献忠救出妻妾和军师,又抢光了襄阳王府里所有的财物,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而与此同时,李自成也没闲着。他自从被朱元璋打散之后,大着胆子向北逃入陕西的深山之中,躲过了朱军的追杀,很快刘宗敏也钻山而去,带着老八队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山中找到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声势复振,虽然他经过上一次的大败之后,手下只有一千多人了,但这一千多人却是最精锐的老八队,有此一千,可顶蠢贼一万,李自成凭着这一千人,再进出山,东进河南,收服了在河南境内起义的一斗谷(和以前的一斗谷不是同一个人),瓦罐子。重新拉起了反旗。
接着,李自成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后又攻克宜阳,不杀平民,唯杀官,获得了大量穷人的支持,手下很快又有了数万人。
不久之后,李自成部攻到洛阳北门,洛阳是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朱常洵这个人身上有故事,他是明神宗的宠姬郑贵妃所生。子以母贵。朱常洵自然受到神宗的特别偏爱。在万历后期围绕着立太子的一场激烈斗争中。朱翊钧拗不过朝野舆论,被迫同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立爱子常洵的初衷既不能实现,他和郑贵妃就多方在经济上给常洵以优遇,不仅大量赐给宫中积累的财物。而且对于福王请乞的庄田、行盐、商税等也无不“朝报而夕可”。
朱常洵就藩洛阳。同明初以来分封的诸王相比在时间上虽然要短得多。但拥有的财物却是“富甲天下”。福王在洛阳所过的穷奢极侈的生活,同当时河南人民所受的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道福邸宫墙隔出了两个世界:墙内是纸醉金迷,说不尽的豪奢糜费;墙外却是凄凉愁惨。无异鄷都地狱。
当时居住在洛阳的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给福王的一封信里对形势的危急有如下一段描述:“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据,加以流贼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
(注:为免读者们阅读古文时不爽,这里特别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士兵们没有军饷,无法好好作战。)
他一方面建议福王,敦促河南巡抚李仙风急派军队来洛阳加强城防;另一方面又指出官府库藏如洗,要求福王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拿出钱来解决军队的粮饷。吕维祺特别举出宜阳、永宁二城被起义军攻破的事作为前车之鉴。两座城里的宗室官绅,“悠悠忽忽,靠天度日,一筹不画,一钱不舍,一言不听,今虽噬脐,嗟何及矣。”
可惜,朱常洵偏是个爱财如命的人,根本听不进去。
守城的官兵知道福王府库里的金钱财物堆积如山,却叫自己饿着肚子去守城,一个个愤愤不平。有的士兵公然在路上大骂:“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
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守城的官军士兵以至一部分中下级偏裨都毫无斗志,迅地转到了起义军方面。总兵王绍禹的部卒在城头起义,逮捕了明兵备副使王胤昌,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进城。义军很快不顺利地占领洛阳全城,福王朱常洵和世子朱由崧慌忙逃出王宫,躲进迎恩寺。在义军搜捕时,朱常洵被活捉,世子朱由崧钻空子逃脱,这就是后来在南京登极的弘光皇帝。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也被俘获。当押解这批吸血鬼向起义军领袖献俘时,朱常洵向吕维祺大叫:“吕先生救我!”吕维祺也哀叹:“我命亦在顷刻。”李自成不无讽刺意味地说:“吕尚书今日请兵,明日请饷,欲杀我曹,今定何如?”
李自成攻下洛阳之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即流窜而去,他想到了朱八,人家都能有个根据地,凭什么我不能有?于是李自成开始尝试着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政权,他学着朱八的样子,在城中抓了一个朝廷的降官,任命为洛阳太守,负责管理洛阳的政务……
看完这封长长的墉报,朱元璋的心里倒也有几分好笑,李自成和张献忠在玛瑙山一役中,被自己打成那般惨样,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快就咸鱼翻身了。
正想到这里呢,只见李岩、许人杰、王二、红娘子等头领相继而入,原来送塘报的士兵在把塘报交给朱元璋之后,便去将这几位头领也都通知了一遍,大伙儿都知道这是大事,于是一起跑到衙门里来见朱元璋,想听听大哥的意见。
许人杰第一个开口道:“这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还真是麻烦。难怪朝廷一直追打这两个家伙却一直追不死,扑不灭,果真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不直接把他们的脑袋拎下来,只怕这两个家伙还要阴魂不散地在天下流来窜去的。”
李岩曾为李自成的手下,听到这里,倒是不便插口,于是乖乖地缩在一边。
红娘子对着朱元璋道:“朱八大哥,您看这两个家伙究竟要怎么才弄得死?上次才给他们来了一下痛的,没想到他们转身就爬了起来。一个攻下洛阳。一个攻下襄阳,这还真是越战越强了啊?”
朱元璋淡淡地看了他们几眼,将手上的塘报放到了桌上,然后道:“你们想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一直打而不死的原因么?”
众头领纷纷摇头。只有李岩眼中有精光一闪。但为了避嫌。他却不方便来掺合关于李自成的话题,只好闭口不答。
但他这个表情却没逃过朱元璋的眼睛,他对着李岩挥了挥手道:“李公子但说无妨。”
被点到了名。李岩就不方便再避嫌了,他轻咳了一声,站到堂中,认真地道:“李自成和张献忠打不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百姓太穷困了……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愿意加入他们,天下百姓何其之多,他们的后备兵员就有多少……因此,想要扑灭他们,一味的追剿根本没用,还是得稳扎稳打,将百姓们的生活搞好,这才是重点。”
李岩这么一说,众位头领总算是明白下来,便道:“难怪朱八哥一直坚持缓慢前进,打下一个地方就先把那地方的农业搞起来,原来是这个原因。”
朱元璋对着李岩点了点头,表示他说得很好,这才道:“目前,河南和湖北我们都还插不上手,就任由李自成和张献忠闹吧,他们一个杀了福王,一个杀了襄王,这一下祸事也闹得不少,杨嗣昌又得忙伙起来了。”
朱元璋没有猜错,杨嗣昌此时也已经得到了洛阳和襄阳被攻破了消息,他本来正在组织川兵和土司兵,联络消极怠战的左良玉、贺人龙等人,要他们再次组织包围圈,打进广元和巴州来,没想到这边还没组织好,那边后院又开了花。
可怜巴巴的杨嗣昌,赶紧回军向着襄阳和洛阳扑去。
话说他为什么摆着朱八这个按兵不动,明显的目标不打,非要去打到处流窜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呢?这就是当初朱元璋选择根据地选在陕西的好处了,陕西一来易守难攻,二来是位置处在西边境上,距离京师极远。说得难听点,就算陕西被异族给占去了,对明朝廷的威胁也比较小。
但是在中原流窜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不同了,洛阳和襄阳两个城池都是重要之极的核心城市,朝廷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这两个城市落在贼人手里的。
从战略和天下的形势上看,杨嗣昌都必须先夺回洛阳和襄阳,打散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才能腾出来手来对付西边的朱元璋,否则整个大明朝都要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南北呼应的一条线给斩断开来。
众人正在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突然又见一个探子窜了进来,看他脸色惊慌,显然比李自成和张献忠攻破襄阳和洛阳的事还要重大,这探子到了众头领面前,噗通一声就滚扑在地,急叫道:“大事不好了,满清鞑子再度扣关!”
“什么?”众人脸色大变。
那探子急报道:“九月二十二日(崇祯十一年),清军分两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鲁宗文战败而死,中官郑希诏逃走。清军遂长驱直入,兵屯于牛栏山。时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候代未行。帝乃诏督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诸军入卫。”
“二十四日,京师戒严。十月初四日,皇帝召见督师卢象升于武英殿,问方略。象升答‘臣主战’,时崇祯帝犹豫于战和之间,朝中重臣,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都力主和议。初五日,帝四万金犒军。初六日,又赐御马百匹、太仆马千匹、银铁鞭五百条。决策议战。”
朱元璋心中一沉,想起来了,这是……卢象升快要战死了吧?应该就是这一役,大明朝廷又要失去一名忠臣良将了。
朱元璋对卢象升这人还是挺有好感的,如果条件允许,倒也有心留此人听用,但是很显然,朱元璋已赶不及收服此人了,就是这一次清兵入关,卢象升就会战死,而朱元璋现在的实力还偏于西部,根本管不了辽东那边的事儿。
他不由得轻轻地叹了口气,对着东北方向默默地看了几息时间,回过头来时,眸子中精光四射,沉着声音道:“传我的命令,全军准备攻打剑门关……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尽快拿下四川,问鼎中原!”
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朱重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