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出击令白狼山军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充裕,冯道令张老匠牵头,组织了大量人手,在后山寻了一片背风的山坳,搭建起成片的木栏木舍,这才将所获的牛羊圈养进去。至于那些战马,则被前营士兵如宝贝般收了起来,养在军寨内的马厩中,为此,张老匠专门腾出一天工夫,带领弟子们将马厩重新进行了改造。
吃上了羊肉、喝上了羊奶,前营的士气猛然间高涨了许多,人人面放红光,精气神显得充沛无比。宰杀下来的羊毛和羊皮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妇孺们便将劳动重心转移到了制作羊袄之上,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作,前营士兵先换装,各自在自家的军服外套上了一件无肩短羊褂,王大郎所带的斥候队则多了一顶羊皮毡帽、一双羊皮手套,看上去已经极其类似契丹骑兵的装扮了。
对于百余头牛的处理,又引起了李诚中和冯道的激烈争议。话说回来,两人自从搭伙主理白狼山军政以来,已经爆了很多次争吵,但大多以李诚中的胜利而告终,谁让这是一个军头为大的时代呢?
牛是短缺的物资,在关内,哪怕是紧邻草原的卢龙军,牛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牲畜,不仅用于耕作,而且牛身上的牛皮、牛骨、牛筋还是弓箭、皮甲的主要材料。大唐是不允许随意杀牛的,民间若是随意杀牛,将受到官府的重判。秉承文官的思维,同时考虑到将来逐步在关外屯田的需要,冯道坚决不同意宰杀这些牧牛。
但李诚中杀了。他拣选出三十余头齿龄较老的牧牛,全部宰杀完毕。李诚中知道冯道的考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更在意前营士兵的装备问题。目前,前营士兵约半数没有皮甲,在作战时极度缺乏防御能力,这一直是李诚中的一块心病。作为前营士兵的主官,让手下弟兄们全员披甲,这是他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李诚中将剩下来的牛筋、牛胶扔给张老匠,让他制作弓箭,他对于目前的箭矢射程还不是很满意,所以寄希望于增加弓手的配置,或者说让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尽量增加远距离无接触的杀伤力。可他缴获自契丹人手中的骑弓射程不够,真正能够远射的还是自家从平州带来的长弓,仅仅六十具而已。因此,他要求张老匠在春天来临之时,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
听完李诚中的要求,张老匠和手下几个徒弟相互对视了片刻,然后无奈的干笑道:“宣节说笑了,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李诚中道:“是材料不够么?我再宰杀一些牧牛给你们。至于木材,这座山里有很多榆木,我知道榆木是制弓的好材料,你们可以去砍伐榆木,人手不够我可以给你们调配。”
张老匠叹了口气道:“和材料无关,关键是周期。制弓讲究取六材必以其时,所谓冬天剖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材,寒冬定型,严冬治表。冬天剖木制干,可使弓干平滑细密;春天治角,可使弓角润泽和柔;夏天治筋,可使弓弦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可以使弓身紧密;寒冬定弓体,拉弓就不会变形;到了严冬极寒时上胶、涂漆,可以使胶漆完全干固。到了第二年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李诚中听得眉头紧皱,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你的意思是,做一把弓要耗费两年光景?”
“不错,老汉每年都要抽派徒弟加入官坊,上千人一齐做活,各项工序交错来做,才能保证每年都有一批做好的弓箭交付官府。”
李诚中一脸黑线的详细询问了各道工序,想了想,道:“不要这么做,太复杂了,咱直接砍伐榆木,拉出弓型来上弦呢?我看那些百姓中的猎户就能自制弓箭的。”
张老匠欲言又止,在李诚中的催促下带领几个弟子去制作这种简易弓箭去了。李诚中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种偷工减料的想法,等于恢复到了千年前单体弓的制作水平,张老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又见李诚中似乎心情不好,便只能无奈的去赶工,指望以事实告诉这位李宣节,凡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仅仅半天工夫,张老匠就带着制作而成的简陋弓箭回来了。李诚中自己试了试,却现不是很趁手,似乎无法控制箭矢的准头的距离,便找来善射的孟徐兴,让他试验。孟徐兴对自家宣节递来这张粗陋木弓的意图搞不太清楚,却不好多问,便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尽力射了一箭。箭矢的效果可想而知,才五六十步而已,和骑弓的射程也差不太多。
李诚中又问张老匠:“怎样才能加大这张弓的射程?”
张老匠考虑了一会儿,便给李诚中做了解释,但这种解释有点专业,李诚中听了一会儿,只大概明白,重点是要加大弓身的长度,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需要改变。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办,李诚中只是要求尽量增大射程,便让张老匠再去捣鼓。
为了达到李诚中所要求的直射一百五十步、抛射两百步的射距,张老匠反复制作了几次,于是,一张与李诚中等量身高的巨大单体弓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这张弓射出去的箭矢完全满足了李诚中的要求,直射可达一百八十步、抛射在两百三十步左右。而且箭矢的力道很强,在百步之内,可穿三层皮甲!
这张弓的效果很好,但另一个问题却摆在了李诚中面前,除了孟徐兴、焦成桥之外,整个前营没有几个人能射这张弓。
李诚中算是前营中身量拔尖的了,能和他的身高相提并论的,在整个前营中不足十人,所以身高问题导致大多数前营士兵都无法使用这张弓。此外,单单举弓这一动作就很难完成,因为这张弓太沉了,对于臂力的要求过高,没有一定的力道,根本无法保证持弓时的稳定性。更难的问题还在于,弓的操作性不是很好,相对于平州出产的弓箭来说,单体弓上缺乏很多平衡弓身的设计,这些附着射击只有复合弓才有。因此没有娴熟的技巧和多年的经验,想要射准目标是一件高难度的活计。
总结起来,这种弓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周期极短、射程较远、箭矢穿透力极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弓手的要求很高,李诚中想要组建一支这样的弓手部队,是很难的事情。
李诚中所不知道的是,他捣鼓出来的这张弓,在中世纪欧洲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英格兰长弓。能够使用这种弓箭,得益于欧洲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以及英格兰全民练弓的浓厚弓箭文化氛围。以英格兰长弓为主要作战兵器而组建的英格兰长弓手部队,在欧洲是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眼见李诚中在一边皱眉深思,张老汉壮着胆子上来提醒他,其实本朝鼎盛之时所用的弓箭,射程和硬度不在这张巨弓之下,而且弓身更短、更轻,对于士兵的射箭技巧要求也不高,当年的大唐军卒,几乎每人都配备得起。之所以现在使用的弓箭射程达不到当年之时,乃是因为目下国力衰弱、工艺不到的缘故,所用材料及制作器具达不到要求。张老匠还拍着胸脯保证,只要给他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他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本朝鼎盛时所用的弓箭制作出来。
对于张老汉“三年”之约,李诚中直接无视了,他继续苦思着目前这张巨弓的利弊,终于下了决心。他让张老匠将弓身缩短,弓身上多余的装饰尽量削减,以减轻巨弓的身段和重量。当弓身削减到与李诚中齐鼻的高度时,射程缩短为直射一百三十步、抛射一百八十步的距离,这个射程比目前所使用的步弓稍远。所幸北人身材普遍高大,缩减后的弓身高度也使得前营士兵几乎都能使用,当然,相对于南方而生的兵卒,这把巨弓还是显得有些太高了。缺点依然存在:弓身过重、不利于携带,以及单体弓共有的最大毛病——操控不易。
尽管如此,但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工序仍然使这种巨弓有着存在的价值。李诚中打算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配一张巨弓,作战时存放在木车之上,至于操控和准头问题,李诚中的要求很低,他打算对前营士兵的弓箭训练进行更改。
更改在于两个方面:即加大臂膀的力量训练,进行区域性覆盖射击练习。
臂膀的力量训练方式有很多,李诚中重点选择两项:俯卧撑和引体向上。每天清晨,他都要集合全营将士进行俯卧撑练习,从每人一百个开始,逐渐增加到三百个。于此同时,他还让张老匠在校场边竖立起一排木架,就形状而言其实是后世的单杠,训练要求从每人十个引体向上开始,逐渐增加到五十个。所有士兵必须完成当天任务,否则施以各种惩处。为了鼓励士兵练习,他甚至每隔五天进行一次全营比试,对获胜者给予各种奖励。
区域性覆盖射击很好理解,前营士兵们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实践过。这种射击不要求准头,只要求将箭矢射出去,抵达一片指定的区域即可。练习的关键是形成各都、各队士兵射击秩序的良好配合,以保证形成远距离箭幕的不间断覆盖。
在李诚中未来的作战理念中,他将阵列之前的区域划为两个区间。在远距离时,敌军将先遭到全营巨弓的不间断箭幕打击,到了近距离,枪兵和刀盾兵抛弃巨弓,手持近战兵刃严阵以待,弓手则更换唐军标准弓箭,以尽量精准的平射来抵御敌军的冲击。
当然,这样的战术配置,也预示着在今后的作战中,前营士兵将离不开辎重大车的随身待命。
吃上了羊肉、喝上了羊奶,前营的士气猛然间高涨了许多,人人面放红光,精气神显得充沛无比。宰杀下来的羊毛和羊皮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妇孺们便将劳动重心转移到了制作羊袄之上,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作,前营士兵先换装,各自在自家的军服外套上了一件无肩短羊褂,王大郎所带的斥候队则多了一顶羊皮毡帽、一双羊皮手套,看上去已经极其类似契丹骑兵的装扮了。
对于百余头牛的处理,又引起了李诚中和冯道的激烈争议。话说回来,两人自从搭伙主理白狼山军政以来,已经爆了很多次争吵,但大多以李诚中的胜利而告终,谁让这是一个军头为大的时代呢?
牛是短缺的物资,在关内,哪怕是紧邻草原的卢龙军,牛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牲畜,不仅用于耕作,而且牛身上的牛皮、牛骨、牛筋还是弓箭、皮甲的主要材料。大唐是不允许随意杀牛的,民间若是随意杀牛,将受到官府的重判。秉承文官的思维,同时考虑到将来逐步在关外屯田的需要,冯道坚决不同意宰杀这些牧牛。
但李诚中杀了。他拣选出三十余头齿龄较老的牧牛,全部宰杀完毕。李诚中知道冯道的考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更在意前营士兵的装备问题。目前,前营士兵约半数没有皮甲,在作战时极度缺乏防御能力,这一直是李诚中的一块心病。作为前营士兵的主官,让手下弟兄们全员披甲,这是他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李诚中将剩下来的牛筋、牛胶扔给张老匠,让他制作弓箭,他对于目前的箭矢射程还不是很满意,所以寄希望于增加弓手的配置,或者说让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尽量增加远距离无接触的杀伤力。可他缴获自契丹人手中的骑弓射程不够,真正能够远射的还是自家从平州带来的长弓,仅仅六十具而已。因此,他要求张老匠在春天来临之时,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
听完李诚中的要求,张老匠和手下几个徒弟相互对视了片刻,然后无奈的干笑道:“宣节说笑了,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李诚中道:“是材料不够么?我再宰杀一些牧牛给你们。至于木材,这座山里有很多榆木,我知道榆木是制弓的好材料,你们可以去砍伐榆木,人手不够我可以给你们调配。”
张老匠叹了口气道:“和材料无关,关键是周期。制弓讲究取六材必以其时,所谓冬天剖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材,寒冬定型,严冬治表。冬天剖木制干,可使弓干平滑细密;春天治角,可使弓角润泽和柔;夏天治筋,可使弓弦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可以使弓身紧密;寒冬定弓体,拉弓就不会变形;到了严冬极寒时上胶、涂漆,可以使胶漆完全干固。到了第二年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李诚中听得眉头紧皱,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你的意思是,做一把弓要耗费两年光景?”
“不错,老汉每年都要抽派徒弟加入官坊,上千人一齐做活,各项工序交错来做,才能保证每年都有一批做好的弓箭交付官府。”
李诚中一脸黑线的详细询问了各道工序,想了想,道:“不要这么做,太复杂了,咱直接砍伐榆木,拉出弓型来上弦呢?我看那些百姓中的猎户就能自制弓箭的。”
张老匠欲言又止,在李诚中的催促下带领几个弟子去制作这种简易弓箭去了。李诚中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种偷工减料的想法,等于恢复到了千年前单体弓的制作水平,张老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又见李诚中似乎心情不好,便只能无奈的去赶工,指望以事实告诉这位李宣节,凡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仅仅半天工夫,张老匠就带着制作而成的简陋弓箭回来了。李诚中自己试了试,却现不是很趁手,似乎无法控制箭矢的准头的距离,便找来善射的孟徐兴,让他试验。孟徐兴对自家宣节递来这张粗陋木弓的意图搞不太清楚,却不好多问,便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尽力射了一箭。箭矢的效果可想而知,才五六十步而已,和骑弓的射程也差不太多。
李诚中又问张老匠:“怎样才能加大这张弓的射程?”
张老匠考虑了一会儿,便给李诚中做了解释,但这种解释有点专业,李诚中听了一会儿,只大概明白,重点是要加大弓身的长度,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需要改变。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办,李诚中只是要求尽量增大射程,便让张老匠再去捣鼓。
为了达到李诚中所要求的直射一百五十步、抛射两百步的射距,张老匠反复制作了几次,于是,一张与李诚中等量身高的巨大单体弓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这张弓射出去的箭矢完全满足了李诚中的要求,直射可达一百八十步、抛射在两百三十步左右。而且箭矢的力道很强,在百步之内,可穿三层皮甲!
这张弓的效果很好,但另一个问题却摆在了李诚中面前,除了孟徐兴、焦成桥之外,整个前营没有几个人能射这张弓。
李诚中算是前营中身量拔尖的了,能和他的身高相提并论的,在整个前营中不足十人,所以身高问题导致大多数前营士兵都无法使用这张弓。此外,单单举弓这一动作就很难完成,因为这张弓太沉了,对于臂力的要求过高,没有一定的力道,根本无法保证持弓时的稳定性。更难的问题还在于,弓的操作性不是很好,相对于平州出产的弓箭来说,单体弓上缺乏很多平衡弓身的设计,这些附着射击只有复合弓才有。因此没有娴熟的技巧和多年的经验,想要射准目标是一件高难度的活计。
总结起来,这种弓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周期极短、射程较远、箭矢穿透力极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弓手的要求很高,李诚中想要组建一支这样的弓手部队,是很难的事情。
李诚中所不知道的是,他捣鼓出来的这张弓,在中世纪欧洲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英格兰长弓。能够使用这种弓箭,得益于欧洲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以及英格兰全民练弓的浓厚弓箭文化氛围。以英格兰长弓为主要作战兵器而组建的英格兰长弓手部队,在欧洲是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眼见李诚中在一边皱眉深思,张老汉壮着胆子上来提醒他,其实本朝鼎盛之时所用的弓箭,射程和硬度不在这张巨弓之下,而且弓身更短、更轻,对于士兵的射箭技巧要求也不高,当年的大唐军卒,几乎每人都配备得起。之所以现在使用的弓箭射程达不到当年之时,乃是因为目下国力衰弱、工艺不到的缘故,所用材料及制作器具达不到要求。张老匠还拍着胸脯保证,只要给他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他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本朝鼎盛时所用的弓箭制作出来。
对于张老汉“三年”之约,李诚中直接无视了,他继续苦思着目前这张巨弓的利弊,终于下了决心。他让张老匠将弓身缩短,弓身上多余的装饰尽量削减,以减轻巨弓的身段和重量。当弓身削减到与李诚中齐鼻的高度时,射程缩短为直射一百三十步、抛射一百八十步的距离,这个射程比目前所使用的步弓稍远。所幸北人身材普遍高大,缩减后的弓身高度也使得前营士兵几乎都能使用,当然,相对于南方而生的兵卒,这把巨弓还是显得有些太高了。缺点依然存在:弓身过重、不利于携带,以及单体弓共有的最大毛病——操控不易。
尽管如此,但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工序仍然使这种巨弓有着存在的价值。李诚中打算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配一张巨弓,作战时存放在木车之上,至于操控和准头问题,李诚中的要求很低,他打算对前营士兵的弓箭训练进行更改。
更改在于两个方面:即加大臂膀的力量训练,进行区域性覆盖射击练习。
臂膀的力量训练方式有很多,李诚中重点选择两项:俯卧撑和引体向上。每天清晨,他都要集合全营将士进行俯卧撑练习,从每人一百个开始,逐渐增加到三百个。于此同时,他还让张老匠在校场边竖立起一排木架,就形状而言其实是后世的单杠,训练要求从每人十个引体向上开始,逐渐增加到五十个。所有士兵必须完成当天任务,否则施以各种惩处。为了鼓励士兵练习,他甚至每隔五天进行一次全营比试,对获胜者给予各种奖励。
区域性覆盖射击很好理解,前营士兵们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实践过。这种射击不要求准头,只要求将箭矢射出去,抵达一片指定的区域即可。练习的关键是形成各都、各队士兵射击秩序的良好配合,以保证形成远距离箭幕的不间断覆盖。
在李诚中未来的作战理念中,他将阵列之前的区域划为两个区间。在远距离时,敌军将先遭到全营巨弓的不间断箭幕打击,到了近距离,枪兵和刀盾兵抛弃巨弓,手持近战兵刃严阵以待,弓手则更换唐军标准弓箭,以尽量精准的平射来抵御敌军的冲击。
当然,这样的战术配置,也预示着在今后的作战中,前营士兵将离不开辎重大车的随身待命。
第一时间更新《大唐新秩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