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华尔来中国比较晚,平时听到的又多是英国军队如何轻易战胜清军的故事,对李仙一方的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误判,以为对方只是趁着正规军跟英国军队正面交战,损失惨重的时候背后偷袭,才得以占领广州这个大城的乌合之众。
华尔手下的洋枪队只有一千多名,但自觉依靠这一千多名,对付一万多名清军不在话下(以杨芳军队的实力评估),觉得反叛军只有一万五千人,单靠自己的洋枪队对付起来也应该绰绰有余。
杨芳听了此话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这个女婿轻敌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将领都在畏战的时候进行打压,只是勉励几句,夸奖其勇武。
这一天的军事会议就草草结束,并没有拿出什么具体的方略,但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至少大部分将领都明白这战斗非打不可,而且还不能打成守城战,必须出城野战,否则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么,这野战怎么排兵布阵,谁上前谁在后,就要费思量了。
几天后,李仙果然带着重兵进入宝安境内,直逼杨芳手下的军队。
本来,李仙觉得清军胆小无比,必然龟缩到城里试图顽抗,没想到对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来,在野外拉开了阵势,竟是一副打野战的架势。
如果能在野外作战,减少对城内百姓的误伤和对物资的毁损,李仙还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开阵势,试图与清军正面决战。
李仙用兵更喜欢用堑壕战等方式,依靠防御设施的优势取胜,但真要打野战,李仙也不怕。
等到双方摆开阵势,杨芳这边是洋枪队上前列阵,有四门西洋火炮守护,在其后面才是传统的清兵方阵。
这清兵方阵就是火炮在前,抬枪队在后,最后面是冷兵器部队。
李仙一直想不透这样排兵布阵的依据何在,有什么好处,但这就是清兵的标准阵型,教科书上都写明了的,武官进京赶考做武举人或武进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这个规矩答题,否则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会儿就明白,只要把这前面一千多人的洋枪队打败了,后面的清军方队八成就要自己乱了阵脚。
华尔对自己训练的洋枪队信心十足,将四门火炮安放在稍高的坡地上,然后以火炮阵地为基点,将一千五百名洋枪队排成五个方阵,一点点向前推进。
至于华夏军这边,也是一个团一千五百名士兵上前,分成五个方阵,守护住后方的火炮阵地,至于大部队则留守在后方。
这也算是这时代标准的野战作战方法之一,大部队作为预备队留下,少量精兵上前作战,这样就算有什么突发事件,应对起来也不会困难。
此时,从场面上看,两方军队出战的人数相近,队形也相近,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还真都是看着英国的军事教材训练出的军队。
华尔也算是很有经验的基层军官,看到对面的反叛军穿着一水的绿色军服,用的似乎也都是洋枪,从队伍排列到行进都一丝不苟,展现出与普通清军完全不同的军事素养和纪律性,就知道今天这事情玩脱了。
仅从远处的观察而言,对面的反叛军的装备水平到训练水平,都丝毫不在洋枪队之下,行走转换之间更有欧洲强军才有的一种自信,并不是什么自己认为的乌合之众。
更为关键的是,华尔自己知道自家的事情,清军这边也就自己的洋枪队可堪一战,后面那近两万多兵全都是样子货,而对面可是密密麻麻一万五千多人全部都是纪律严明的火枪队,这还怎么打。
不过,作为军人的基本素质华尔还是有的,并没有一看情况不对,就立即转身逃跑的想法,只想着好歹把上前的一千五百敌军打败,然后趁势后退,至于后面的战斗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按照这一时代的标准战法,应该是双方各自火炮相距三公里左右,然后各自派遣步兵上前,互相推进到一百米以内后开枪射击,也就是排队枪毙,然后就看哪一方坚持不住,先崩溃逃跑。
只是,中国反叛军的打法却很奇怪,步兵前进了五百米左右,就停了下来,在地面上构筑什么防御设施,等过了十分钟左右再继续前进;之后又推进五百米,然后又停下来在地面上做土工作业。
华尔仔细观察,发现中国反叛军每次停下来再前进,就会留下数十名士兵还有四五个长长的金属管子。
看到这些金属管子的位置和方位,华尔突然明白过来,这应该是某种远距离火炮类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人每次停下来,都是在构筑火炮阵地。
可是,那些管子明显很轻,而且十分钟就构筑火炮阵地也未免太快了些,使得华尔只能暗暗祈祷这种火炮的威力很小,毕竟火炮越重威力越大,不是吗。
不过,反叛军的指挥官显然非常谨慎,推进了一千米左右后就不再继续前进,而是围绕着那种奇怪的火炮阵地,摆出防御的阵势。
这一下,华尔就不由暗骂对方混蛋,现在双方步兵的距离就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己方火炮炮台离对方也有两千米。
也就是说,洋枪队的火炮打不着对方,但如果洋枪队继续前进,就会进入对方的火炮射程,然后在对方火炮的覆盖下前进,这造成的损失和对士气的伤害,都是不可低估的。
如果是训练不足的军队,在炮火覆盖下直接崩溃都可能,而华尔恰恰知道自己的洋枪队其实训练和经验都很不足,顶着步枪火力射击还有可能,在火炮打击下前进就几乎不可能了。
这种情况下,华尔只能命令步兵先停下前进的步伐,原地站定,同时祈祷对面的军队能勇敢一些,也遵守一下军队作战的规矩,能够继续前进。
事实上,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需要双方指挥官和军官的默契,否则很多时候就会走样,打不起来。
像中国反叛军这样,行进一半就停下来,想以逸待劳,让敌人在火炮攻击下前进,然后轻松取胜,就是最典型的砸局做法了。
这种情况下,对方自然不会上当,也停下来不动,然后双方就有可能一整天都不再前进呢,小心地游走在火炮有效射程的边缘,最后这一仗就打不起来,只能不欢而散了。
华尔手下的洋枪队只有一千多名,但自觉依靠这一千多名,对付一万多名清军不在话下(以杨芳军队的实力评估),觉得反叛军只有一万五千人,单靠自己的洋枪队对付起来也应该绰绰有余。
杨芳听了此话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这个女婿轻敌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将领都在畏战的时候进行打压,只是勉励几句,夸奖其勇武。
这一天的军事会议就草草结束,并没有拿出什么具体的方略,但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至少大部分将领都明白这战斗非打不可,而且还不能打成守城战,必须出城野战,否则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么,这野战怎么排兵布阵,谁上前谁在后,就要费思量了。
几天后,李仙果然带着重兵进入宝安境内,直逼杨芳手下的军队。
本来,李仙觉得清军胆小无比,必然龟缩到城里试图顽抗,没想到对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来,在野外拉开了阵势,竟是一副打野战的架势。
如果能在野外作战,减少对城内百姓的误伤和对物资的毁损,李仙还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开阵势,试图与清军正面决战。
李仙用兵更喜欢用堑壕战等方式,依靠防御设施的优势取胜,但真要打野战,李仙也不怕。
等到双方摆开阵势,杨芳这边是洋枪队上前列阵,有四门西洋火炮守护,在其后面才是传统的清兵方阵。
这清兵方阵就是火炮在前,抬枪队在后,最后面是冷兵器部队。
李仙一直想不透这样排兵布阵的依据何在,有什么好处,但这就是清兵的标准阵型,教科书上都写明了的,武官进京赶考做武举人或武进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这个规矩答题,否则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会儿就明白,只要把这前面一千多人的洋枪队打败了,后面的清军方队八成就要自己乱了阵脚。
华尔对自己训练的洋枪队信心十足,将四门火炮安放在稍高的坡地上,然后以火炮阵地为基点,将一千五百名洋枪队排成五个方阵,一点点向前推进。
至于华夏军这边,也是一个团一千五百名士兵上前,分成五个方阵,守护住后方的火炮阵地,至于大部队则留守在后方。
这也算是这时代标准的野战作战方法之一,大部队作为预备队留下,少量精兵上前作战,这样就算有什么突发事件,应对起来也不会困难。
此时,从场面上看,两方军队出战的人数相近,队形也相近,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还真都是看着英国的军事教材训练出的军队。
华尔也算是很有经验的基层军官,看到对面的反叛军穿着一水的绿色军服,用的似乎也都是洋枪,从队伍排列到行进都一丝不苟,展现出与普通清军完全不同的军事素养和纪律性,就知道今天这事情玩脱了。
仅从远处的观察而言,对面的反叛军的装备水平到训练水平,都丝毫不在洋枪队之下,行走转换之间更有欧洲强军才有的一种自信,并不是什么自己认为的乌合之众。
更为关键的是,华尔自己知道自家的事情,清军这边也就自己的洋枪队可堪一战,后面那近两万多兵全都是样子货,而对面可是密密麻麻一万五千多人全部都是纪律严明的火枪队,这还怎么打。
不过,作为军人的基本素质华尔还是有的,并没有一看情况不对,就立即转身逃跑的想法,只想着好歹把上前的一千五百敌军打败,然后趁势后退,至于后面的战斗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按照这一时代的标准战法,应该是双方各自火炮相距三公里左右,然后各自派遣步兵上前,互相推进到一百米以内后开枪射击,也就是排队枪毙,然后就看哪一方坚持不住,先崩溃逃跑。
只是,中国反叛军的打法却很奇怪,步兵前进了五百米左右,就停了下来,在地面上构筑什么防御设施,等过了十分钟左右再继续前进;之后又推进五百米,然后又停下来在地面上做土工作业。
华尔仔细观察,发现中国反叛军每次停下来再前进,就会留下数十名士兵还有四五个长长的金属管子。
看到这些金属管子的位置和方位,华尔突然明白过来,这应该是某种远距离火炮类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人每次停下来,都是在构筑火炮阵地。
可是,那些管子明显很轻,而且十分钟就构筑火炮阵地也未免太快了些,使得华尔只能暗暗祈祷这种火炮的威力很小,毕竟火炮越重威力越大,不是吗。
不过,反叛军的指挥官显然非常谨慎,推进了一千米左右后就不再继续前进,而是围绕着那种奇怪的火炮阵地,摆出防御的阵势。
这一下,华尔就不由暗骂对方混蛋,现在双方步兵的距离就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己方火炮炮台离对方也有两千米。
也就是说,洋枪队的火炮打不着对方,但如果洋枪队继续前进,就会进入对方的火炮射程,然后在对方火炮的覆盖下前进,这造成的损失和对士气的伤害,都是不可低估的。
如果是训练不足的军队,在炮火覆盖下直接崩溃都可能,而华尔恰恰知道自己的洋枪队其实训练和经验都很不足,顶着步枪火力射击还有可能,在火炮打击下前进就几乎不可能了。
这种情况下,华尔只能命令步兵先停下前进的步伐,原地站定,同时祈祷对面的军队能勇敢一些,也遵守一下军队作战的规矩,能够继续前进。
事实上,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需要双方指挥官和军官的默契,否则很多时候就会走样,打不起来。
像中国反叛军这样,行进一半就停下来,想以逸待劳,让敌人在火炮攻击下前进,然后轻松取胜,就是最典型的砸局做法了。
这种情况下,对方自然不会上当,也停下来不动,然后双方就有可能一整天都不再前进呢,小心地游走在火炮有效射程的边缘,最后这一仗就打不起来,只能不欢而散了。
第一时间更新《全民修炼在清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