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在从马丁手里购买捕鲸炮的时候,就试着发射过几次,对基本用法还是熟悉的,但在高速航行的船上射中同样高速游走的捕鲸炮,又是另一回事情。

别的不说,是船在浪头顶部的时候发射,还是船在浪头最底部的发射,都是值得琢磨良久的学问。

捕鲸炮向来是安装在船首,按照实用性原则,安装捕鲸炮的船首都要做一定加工,就是将船首凸出来一些,这样射界能开阔一些,射击起来也方便一点。

李仙自己用百吨大船的捕鲸炮练习,另一艘船的捕鲸炮也没有闲着,就让林长生等人拿着玩去。

至于新招募的这些护卫队员,李仙是不放心让他们接触火器的,免得他们自己把自己炸伤了。

捕鲸炮是十七世纪就发明的成熟武器,有效射程也就五十米到六十米之间,装上火药发射后,就能发射铁制的铦或叉,击中鲸鱼。

这种铦或叉身上通常都装有炸药,击中鲸鱼后就炸开,威力十分强大,铦或叉还系着非常结实的绳子,绳子的末端本来是要固定到船上的,但想了想,李仙还是在绳子末端挂上几个巨大的木桶,而不是连接到船上。

李仙对自己临时从商船改装的捕鲸船的性能有很大疑虑,如果把绳子固定到船上,如果被捕鲸炮击中的鲸鱼带着绳子剧烈晃动,把整艘船给晃沉了,那就麻烦了,还是安全第一,大不了让鲸鱼带着木桶跑掉吧。

李仙在船上仔细琢磨了很久,偷偷在那些秘密建造的暗格里放上些需要用的东西,这样就能很好地狙击敌人了。

这两艘船比起远洋商船就是精致的小玩意儿,但其实都不小,都有两层楼那么大,船舱里空间很大。

总之,在一番规划后,这两艘船表面上是商船改造的捕鲸船,但里面暗藏玄机,危险重重,正是用来伏击高手的最好陷阱。

只是,不管是护卫队员还是有经验的镖师,亦或那些水手们,对此都缺乏理解,只观察到表面,将这两艘船当成在大老板特殊的嗜好下变得有点怪异的捕鲸船而已。

在海上试着航行三天,两艘船都各自发射两百发以上鱼叉后,不管是李仙还是林长生都信心十足,觉得对付手无寸铁的鲸鱼,应该是手到擒来。

为了保险起见,李仙又去雇佣几名最有经验的捕鲸渔民来,告诉他们自己要出海捕杀碍事的白鲸,以便渔民们可以放心出海打渔和捕鲸。

这亚罗湾附近的渔村多靠捕鲸的收入过活,那头白鲸出现后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此时听到李仙要动用大船(相对十几吨的渔船来说这两艘船都是大船)和大炮(捕鲸炮)捕杀白鲸,便举手称赞,立即就有好多人愿意过来帮忙,就是不给钱也要干。

有几个老渔民觉得那白鲸是龙王转世,特来教训老在捕杀自己子民的渔民们,觉得李仙此举会惹怒龙王,降下大祸,但几乎没人愿意理会他们。

这白鲸行踪不定,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李仙就提议先去捕杀普通的鲸鱼,看看能不能把白鲸惹出来。

几位世代捕鲸的渔民带路,两艘船很快就到鲸鱼经常出没的地方,远远地就看见几头鲸鱼在嬉戏,水柱喷得很高。

两艘船便偷偷开过去,李仙在大船亲自操纵捕鲸炮,瞄准这些鲸鱼。

鲸鱼看到有船过来,有些受惊,便四处逃散,但还没意识到危险的严重程度,既没有沉下水去,也没有全力提高速度。

大船在水手们的操纵下全速航行,在风向给力的情况下达到八节以上的速度,一点点拉近和鲸鱼的距离。

等到双方之间的距离拉近到四十米左右的时候,李仙瞄准好鲸鱼的心脏部位,扣动捕鲸炮的扳机,铁制的鱼叉就带着长长的绳子飞出去,准确打中心脏部位,直插进去,接着上面的炸药爆炸,在鲸鱼后背上炸出巨大的窟窿来。

鲸鱼在受到重创之后惊吓过度,拼命完全游泳,海水都被鲸鱼身上流下的鲜血给染红了。

鲸鱼不愧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生物(至少是主世界内),受到如此重的伤,拖着四个巨大的木桶,还在海里高速游走两个小时左右,最后耗尽体力后才死去。

因为有木桶拖着,也没能沉入海底去。

等到捕鲸船靠过去,用鱼叉投掷试试,鲸鱼也没有动静,便开船到鲸鱼跟前,用尖锐的长矛向心脏部位继续捅,看到鲸鱼一动不动,才确认鲸鱼已经死亡。

立即就有人跳上鲸鱼身上去,用巨大的钩子钩动鲸鱼的尸体,然后由捕鲸船拖着,会亚罗湾去。

按亚罗湾村民们以前的捕鲸方法而言,就要派出二十多艘船,每艘船都要有六七名渔民,然后跑到鲸鱼跟前,用绑着长绳的巨大鱼钩抛中鲸鱼,接连抛十几钩甚至数十钩,才能将鲸鱼杀死。

比起现在的捕杀方法,不管是方便性还是危险性,都有天壤之别。

渔民们第一次如此轻易杀死鲸鱼,都欢呼起来。

李仙向来谨慎,看到五十多吨小船此时跟过来,就不愿意继续冒险,拖着鲸鱼回到亚罗湾去。

花了一天一夜,回到亚罗湾,等到潮退后,才发现这鲸鱼大约有五万斤左右,是成年公鲸鱼。

亚罗湾的渔民们世代捕鲸,知道捕鲸的危险,本来不相信李仙能以听都没听过的捕鲸炮捕到鲸鱼,此时到跟前不由惊叹,跟去的人询问之间的经过。

黄金知了语:本书从本周日下午两点开始要上武侠版强推,希望书友们多加支持。

第一时间更新《全民修炼在清朝》最新章节。

武侠修真相关阅读More+

儒侠英豪

道侣助我长生

口袋修仙:我一掌便可轰碎修仙界

长生:我当了千年捕头

半仙

人在凡尘,俯视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