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发布。求收藏推荐,求书支助推支持,求盗版来起来涨涨点击。)
要说哇哇响基本属于低龄段玩法,到了三年级以后就极少有人玩这个了,啪叽就是中龄段游戏,从二年级到四五年级都在玩。而猫瞎乎就算是大小通吃的无龄段游戏,从小学能玩到初中。
猫瞎乎(躲猫猫)就简单多了,不过这游戏一般白天没人玩,都是等吃了晚饭,吃的快的跑出家门边跑边喊:“谁家的小孩快点出来玩。”于是几分钟东家西家的跑出十几个孩子来,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一大群呼呼啦啦的跑到住宅边上厂房或工地里,因为那地方掩体比较多,开始猫瞎乎。猫瞎乎是指把人的眼睛蒙起来,让他变瞎乎了好看不见,其实玩的时候从来也没真蒙过谁的眼睛,全是靠抓人的自觉闭眼的。大家剪刀石头布,决出一个输的抓,其余的人猫起来。这个抓人的要自觉闭着眼睛大声查十到二十个数,查完了才准睁开眼睛,开始抓人。没有做弊的,老老实实闭着眼睛查数,查完开始找人,有的时候一场游戏没结束就得回家睡觉了,因为猫的人多,十点了还没找全呢。那时候和伙伴玩做弊是非常让人瞧不起的,不管玩什么,一旦谁做弊,第二天这一片小孩就都知道了,都怪怪的看他,玩的时候都自觉的不带他或是躲着他,那才叫悲惨,只能让大人领着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做弊了,才会慢慢重新接纳回来,还会被父母骂,对于孩子来讲,这种群体的抛弃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了。
上了初中以后猫瞎呼就不那么玩了,改玩踢盒子,摆一个铁皮盒子或是破脸盆什么的在出发点,游戏也由单纯的大家躲起来等人找变成了双方互动,找人的在找人的同时还得时刻注意保护这个铁皮盒子或破脸盆,被找的在保证不被找人的发现的情况下要想办法跑到出发点踢那个铁皮盒子,踢到就赢了,大家接着开始,找人的继续找,如果在踢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脚踢到盒子的那一刻之前被找人的发现喊出来,就死了,站在那里等着下一把,死了的人不准说话或做什么动作帮助自己方的人,否则就算这一方输了。
猫瞎乎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玩,也是玩的最少的大型游戏了,参与的人多,结局很难预料。
那时候我家边上就是厂里一个建筑队,弄白灰的,院子挺大,没有大门,里面各种架子梯子的,还有手推车,一堆一堆的,是我们猫瞎乎的好地方,就是有点脏,有的时候还会把衣服刮破,几乎每次玩了回家都要挨打。
我有个同学,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王志昌,那时候他长的又小又瘦,有一次晚上猫瞎乎,他顺着手推车下面的小空间钻到手推车堆里面去了,结果九点过十点钟,大人出来喊回家睡觉的时候,抓人的杨振东还没找到他,就在外面喊:王志昌,不玩了,出来吧回家。他呆在里面一动不动,也不吱声,最后大家都回家了,他爸爸妈妈出来找他,最后我爸也去了,邻居好些人都去了,喊他也不答应,最后还是一个大人用手电筒照到他躺在手推车堆里面地下,回去后被他爸那顿揍啊,声传十里那种,足足打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胳膊上腿上全是肿起来的一条一条的凛子,他还像没事人似的,对杨振东说:“昨晚你输了啊,没抓到我。”
我所有的同学的父母里,大昌和宝秋的爸爸是打孩子最狠的,狠到用铁丝吊起来拿皮带抽,他俩的爸爸我们这些同学见了都躲着走,都怕,话说那个时候,家家孩子都挨打,一到晚上吃饭点像比赛似的一片哭声。
除了猫瞎乎,夏天里还有一样游戏是参与人数多的,就是滚铁环。
用钢筋焊一个圆圈,有的甚至都没焊,就是做成一个圆形带着个小缺口。然后用八号铁线做成推手,一边是握把,一边是个U字型,把U字顶在铁环上一推,铁环就转着向前跑,孩子就跟在后面推,有的家长愿意弄的,在大铁环上用钱丝做成一些小铁环套在上面,一跑起来哗啷啷的响。
玩的时候,经常是一群孩子排成一个纵队,每人手里推着一个铁环,顺着胡同小巷弯来拐去的跑,孩子们大呼小叫,汗水沾着灰土流的满脖子满脸,一个一个像花猴子一样,铁环哗啷啷转动,玩的厉害的从头到尾都能让铁环不倒,一直转,然后就牛哄哄的看着别的孩子,其他孩子一副仰慕的样子。
我是没有过自己的铁环的,哥哥到是有一个,不过是别的孩子给的,那时我只是看别的孩子玩,自己从来没玩过这个游戏,也算是童年的一个遗憾,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和哥哥没有,是爸爸不给做?不知道,记不清了。
至于吹肥皂泡玩手指游戏,就是女孩子玩的多了,男孩子也有玩的,我和哥哥就玩过,不过这种游戏都是在家里自己玩,极少有其他孩子参与进来,也没什么大意思,只是那个时代,什么都没有,在家里也只能这样娱乐了。吹肥皂泡算是奢侈游戏,那玩艺要消耗肥皂的,那个年头肥皂是家里的宝贝东西,哪家会让孩子随意祸祸啊。手指游戏也是,这个需要用手电筒,把灯关了,打开手电筒,照到一面墙上,然后用手指做出各种形状,兔子,狗,鹰,被手电筒照到墙壁上,栩栩如生。这也得偶尔玩,费电池,有时候大人看见了会骂,弄不好屁股还得挨几下。
其他男孩子玩的多的,就算是骑马打仗了。
一群小小子,拿着木棍树枝,有的还在上面绑上条红布冒充红樱枪。找一个有土包的地方,或是上下坡的地儿,大家手心手背分成两伙(手心手背,大家一起伸出手,手心向上的一伙,手心向下的一伙),然后一伙选一个司令,两个司令剪刀石头布分出攻守方,然后守的爬到上坡那边,或是土包上面,排开队型,对下面的人说声:“准备好了,攻吧。”下面的这伙便在司令一声令下向上冲,上面的往下推,下面的往上拱,打成一团。
有的时候推着推着就真打起来了,从上面滚到下面,挨打的坐在地上哭,两个司令就调节,过一会起来擦擦眼泪,接着玩,过一会那边两个又打起来了,司令再去哄。有时候两个司令打起来了,打仗游戏就宣布散伙,两个司令领着自己这边的战士各自找地方玩别的去了,说起来也有意思,一旦分了伙,好像就有了规则了,这时候无论哪一伙的孩子都不会判变,就算两司令打起来散伙了也是跟着司令走的,不会到另一边去玩。
有时候,哥哥弟弟一人一边,也不会徇私,那时候一大群孩子,经常好几对的哥哥弟弟,也不可能都分在一边。
如果玩打仗的时候,你不是年龄最小的,你又有一件军装上衣或是有顶军帽,那你当司令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高,那时候孩子有顶军帽真是牛气的很,那时代军人形像在孩子心里是无比的伟大的。
除了打仗,还有玩粉笔滑石笔,不过这年头粉笔和滑石笔都算是精贵东西,也不是人人都能玩上,有笔的画啊写啊,没有的就跟在边上眼巴巴的看着,不时的商量一声:“让我拿一下呗,让我画一下呗,让我摸摸呗”。我们家这里是工业区,粉笔很少,但滑石笔到是很多的,滑石笔是怎么做的不知道,是白色的长条,方形,像石头一样,写出字来是白色的。厂里工人用它在铁上划尺寸画图形,到处都有,弄点出来玩很容易。
“一个老丁头,管我借俩球,他说三天还,四天还没还,去他妈个蛋,买了三根韭菜,花了三毛三,买了一块豆腐,花了六毛六。”那时候的孩子都会念这么一段,这是玩粉笔滑石笔最基本的玩法,一个呲牙咧嘴的小老头形像的口决。
等到了冬天,雪把大地埋起来的时候,到处都是一片白或青色,白的是雪,青的是冰。
有很多地方的冰是意外出现,没有水源也没有河,可就是出现了一大块冰,这种情况非常多。
冬天女孩子一般就躲在屋里,很少有跑出来和男孩子一起玩的,当然,肯定是有。
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是堆不起雪人的,想堆雪人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把雪堆起来压实,压得像砖头一样,用雕刻的办法塑,另一个是等开春雪融化的时候,这时候雪是粘的,很容易滚成大团粘在一起。除了这两个办法,想堆雪人只能靠想了,那雪根本不往一块聚,弄起来就散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东北孩子,真正堆过雪人的极少极少,反而是南方堆雪人的多些,因为那边天没这么冷,雪下来就半融状态,是粘的。
当然,捏雪团打雪杖是行的,这是靠手的温度把雪融成了粘的状态,就握成了团。想和电视里一样戴着手套打雪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群野孩子奔跑在茫茫白野里,笑着叫着,脸和手都冻成了紫红色,汗水形成雾气在每个小脑袋上升腾,呵出来的热气形成霜凝在帽子檐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冬天和冬天里的孩子。
还有一种危险游戏,冬夏都能玩,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就是“嘎斯”。
一种灰白色的石头,质地比较软,这东西沾水就沸腾,冒出的气能用明火点着,那时候我们那家家都有“嘎斯灯”,下面一个铁盒子,上部分是一个倒扣的盒子,有空心的铁管,针眼大的出气口,在盒子里放一块嘎斯,装好水,把上部分扣好,里面沸腾后的气从针眼气口冒出来,点着以后当灯用。火柴盒大的一块嘎斯,能烧几个小时。
小孩子肯定是不会拿这东西当灯用的,而是用来炸。
在地面上挖一个小坑,撒点尿在里面,把嘎斯块砸碎,放一小碎块在尿里,然后就听哧的一声尿沸腾了。找个罐头盒子,或是什么薄石片一类的,把小坑盖上,稍漏一点点缝隙,等一会,用火柴一点,就听一声巨响,罐头盒能飞十几米高,还带着火光。如果用的是薄石片,就是炸的粉碎,崩的到处都是,当然,里面的尿也是到处都是。冬天就简单了,找个雪窝,把嘎斯放进去就沸腾了,雪直接当水用。如果不盖,只要水不干,这火可以着很久,是冬天打雪杖时烤手的良招,只不过随身带着嘎斯要小心,千万别沾着水或是雪,沾上衣服就烂个大洞。常常是这边弄好了,准备妥当,那边喊个不明真相的孩子过来,等走近了拿火柴一点,“澎”,吓得妈呀一声。
在冬天,还有一个不是游戏的游戏,就是捡焦子。东北这边大型锅炉很多,每个锅炉冬天都要烧大量的煤,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是锅炉掏炉膛的时间,就是把烧了一天的炉子清干净,把烧剩的炉灰掏出倒掉,填新煤进去。
于是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就都围在锅炉房外边的脏土堆边上,等着锅炉房倒炉灰,等倒炉灰的车子一离开,小孩们就挎着小筐,拿着铁丝弯成的夹子,冲上还冒着热气的炉灰堆,忍着烫脚的热度从里面扒没燃透的煤渣,因为过了一遍火但是没烧透,和焦炭差不多,所以叫焦子。
这东西又耐烧又没有烟,烧起来比煤还好,再说了,这个东西多了,煤就省下了,买煤要花钱的嘛。
捡焦子就像打仗一样,比眼力比速度,是这时代孩子必备的技巧,看着孩子们灰头土脸的扬着脖子,牛哄哄的挎着装满焦子的小筐回家,就像个胜利的大将军一样,张兴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后世的孩子哪里能想像得到,他们的父辈小时候,比的是这个,骄傲也是因为这个,当然,这时候弄的再脏,回家换来的也是夸奖,是不会挨打的。
张兴明上一世冬天还捡过白菜叶,不过这一世家里条件好,就不用上一世那样每天早晨出去捡了,所以也没看着有谁在捡,不过肯定是有的,捡来的白菜叶子都冻得硬邦邦的,好一点的就当菜吃了,不好的喂猪,也是这时候孩子的一项劳动。
挑水和煤收拾屋子擦玻璃,这都是孩子的活,张兴明上一世是从小干到大的。最难受的就是挑水,个头不够,把扁担两头的铁勾子在扁担上缠几圈,力气不够,一次挑半桶,一缸水挑完,肩头就紫了。
要说哇哇响基本属于低龄段玩法,到了三年级以后就极少有人玩这个了,啪叽就是中龄段游戏,从二年级到四五年级都在玩。而猫瞎乎就算是大小通吃的无龄段游戏,从小学能玩到初中。
猫瞎乎(躲猫猫)就简单多了,不过这游戏一般白天没人玩,都是等吃了晚饭,吃的快的跑出家门边跑边喊:“谁家的小孩快点出来玩。”于是几分钟东家西家的跑出十几个孩子来,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一大群呼呼啦啦的跑到住宅边上厂房或工地里,因为那地方掩体比较多,开始猫瞎乎。猫瞎乎是指把人的眼睛蒙起来,让他变瞎乎了好看不见,其实玩的时候从来也没真蒙过谁的眼睛,全是靠抓人的自觉闭眼的。大家剪刀石头布,决出一个输的抓,其余的人猫起来。这个抓人的要自觉闭着眼睛大声查十到二十个数,查完了才准睁开眼睛,开始抓人。没有做弊的,老老实实闭着眼睛查数,查完开始找人,有的时候一场游戏没结束就得回家睡觉了,因为猫的人多,十点了还没找全呢。那时候和伙伴玩做弊是非常让人瞧不起的,不管玩什么,一旦谁做弊,第二天这一片小孩就都知道了,都怪怪的看他,玩的时候都自觉的不带他或是躲着他,那才叫悲惨,只能让大人领着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做弊了,才会慢慢重新接纳回来,还会被父母骂,对于孩子来讲,这种群体的抛弃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了。
上了初中以后猫瞎呼就不那么玩了,改玩踢盒子,摆一个铁皮盒子或是破脸盆什么的在出发点,游戏也由单纯的大家躲起来等人找变成了双方互动,找人的在找人的同时还得时刻注意保护这个铁皮盒子或破脸盆,被找的在保证不被找人的发现的情况下要想办法跑到出发点踢那个铁皮盒子,踢到就赢了,大家接着开始,找人的继续找,如果在踢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脚踢到盒子的那一刻之前被找人的发现喊出来,就死了,站在那里等着下一把,死了的人不准说话或做什么动作帮助自己方的人,否则就算这一方输了。
猫瞎乎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玩,也是玩的最少的大型游戏了,参与的人多,结局很难预料。
那时候我家边上就是厂里一个建筑队,弄白灰的,院子挺大,没有大门,里面各种架子梯子的,还有手推车,一堆一堆的,是我们猫瞎乎的好地方,就是有点脏,有的时候还会把衣服刮破,几乎每次玩了回家都要挨打。
我有个同学,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王志昌,那时候他长的又小又瘦,有一次晚上猫瞎乎,他顺着手推车下面的小空间钻到手推车堆里面去了,结果九点过十点钟,大人出来喊回家睡觉的时候,抓人的杨振东还没找到他,就在外面喊:王志昌,不玩了,出来吧回家。他呆在里面一动不动,也不吱声,最后大家都回家了,他爸爸妈妈出来找他,最后我爸也去了,邻居好些人都去了,喊他也不答应,最后还是一个大人用手电筒照到他躺在手推车堆里面地下,回去后被他爸那顿揍啊,声传十里那种,足足打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胳膊上腿上全是肿起来的一条一条的凛子,他还像没事人似的,对杨振东说:“昨晚你输了啊,没抓到我。”
我所有的同学的父母里,大昌和宝秋的爸爸是打孩子最狠的,狠到用铁丝吊起来拿皮带抽,他俩的爸爸我们这些同学见了都躲着走,都怕,话说那个时候,家家孩子都挨打,一到晚上吃饭点像比赛似的一片哭声。
除了猫瞎乎,夏天里还有一样游戏是参与人数多的,就是滚铁环。
用钢筋焊一个圆圈,有的甚至都没焊,就是做成一个圆形带着个小缺口。然后用八号铁线做成推手,一边是握把,一边是个U字型,把U字顶在铁环上一推,铁环就转着向前跑,孩子就跟在后面推,有的家长愿意弄的,在大铁环上用钱丝做成一些小铁环套在上面,一跑起来哗啷啷的响。
玩的时候,经常是一群孩子排成一个纵队,每人手里推着一个铁环,顺着胡同小巷弯来拐去的跑,孩子们大呼小叫,汗水沾着灰土流的满脖子满脸,一个一个像花猴子一样,铁环哗啷啷转动,玩的厉害的从头到尾都能让铁环不倒,一直转,然后就牛哄哄的看着别的孩子,其他孩子一副仰慕的样子。
我是没有过自己的铁环的,哥哥到是有一个,不过是别的孩子给的,那时我只是看别的孩子玩,自己从来没玩过这个游戏,也算是童年的一个遗憾,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和哥哥没有,是爸爸不给做?不知道,记不清了。
至于吹肥皂泡玩手指游戏,就是女孩子玩的多了,男孩子也有玩的,我和哥哥就玩过,不过这种游戏都是在家里自己玩,极少有其他孩子参与进来,也没什么大意思,只是那个时代,什么都没有,在家里也只能这样娱乐了。吹肥皂泡算是奢侈游戏,那玩艺要消耗肥皂的,那个年头肥皂是家里的宝贝东西,哪家会让孩子随意祸祸啊。手指游戏也是,这个需要用手电筒,把灯关了,打开手电筒,照到一面墙上,然后用手指做出各种形状,兔子,狗,鹰,被手电筒照到墙壁上,栩栩如生。这也得偶尔玩,费电池,有时候大人看见了会骂,弄不好屁股还得挨几下。
其他男孩子玩的多的,就算是骑马打仗了。
一群小小子,拿着木棍树枝,有的还在上面绑上条红布冒充红樱枪。找一个有土包的地方,或是上下坡的地儿,大家手心手背分成两伙(手心手背,大家一起伸出手,手心向上的一伙,手心向下的一伙),然后一伙选一个司令,两个司令剪刀石头布分出攻守方,然后守的爬到上坡那边,或是土包上面,排开队型,对下面的人说声:“准备好了,攻吧。”下面的这伙便在司令一声令下向上冲,上面的往下推,下面的往上拱,打成一团。
有的时候推着推着就真打起来了,从上面滚到下面,挨打的坐在地上哭,两个司令就调节,过一会起来擦擦眼泪,接着玩,过一会那边两个又打起来了,司令再去哄。有时候两个司令打起来了,打仗游戏就宣布散伙,两个司令领着自己这边的战士各自找地方玩别的去了,说起来也有意思,一旦分了伙,好像就有了规则了,这时候无论哪一伙的孩子都不会判变,就算两司令打起来散伙了也是跟着司令走的,不会到另一边去玩。
有时候,哥哥弟弟一人一边,也不会徇私,那时候一大群孩子,经常好几对的哥哥弟弟,也不可能都分在一边。
如果玩打仗的时候,你不是年龄最小的,你又有一件军装上衣或是有顶军帽,那你当司令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高,那时候孩子有顶军帽真是牛气的很,那时代军人形像在孩子心里是无比的伟大的。
除了打仗,还有玩粉笔滑石笔,不过这年头粉笔和滑石笔都算是精贵东西,也不是人人都能玩上,有笔的画啊写啊,没有的就跟在边上眼巴巴的看着,不时的商量一声:“让我拿一下呗,让我画一下呗,让我摸摸呗”。我们家这里是工业区,粉笔很少,但滑石笔到是很多的,滑石笔是怎么做的不知道,是白色的长条,方形,像石头一样,写出字来是白色的。厂里工人用它在铁上划尺寸画图形,到处都有,弄点出来玩很容易。
“一个老丁头,管我借俩球,他说三天还,四天还没还,去他妈个蛋,买了三根韭菜,花了三毛三,买了一块豆腐,花了六毛六。”那时候的孩子都会念这么一段,这是玩粉笔滑石笔最基本的玩法,一个呲牙咧嘴的小老头形像的口决。
等到了冬天,雪把大地埋起来的时候,到处都是一片白或青色,白的是雪,青的是冰。
有很多地方的冰是意外出现,没有水源也没有河,可就是出现了一大块冰,这种情况非常多。
冬天女孩子一般就躲在屋里,很少有跑出来和男孩子一起玩的,当然,肯定是有。
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是堆不起雪人的,想堆雪人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把雪堆起来压实,压得像砖头一样,用雕刻的办法塑,另一个是等开春雪融化的时候,这时候雪是粘的,很容易滚成大团粘在一起。除了这两个办法,想堆雪人只能靠想了,那雪根本不往一块聚,弄起来就散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东北孩子,真正堆过雪人的极少极少,反而是南方堆雪人的多些,因为那边天没这么冷,雪下来就半融状态,是粘的。
当然,捏雪团打雪杖是行的,这是靠手的温度把雪融成了粘的状态,就握成了团。想和电视里一样戴着手套打雪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群野孩子奔跑在茫茫白野里,笑着叫着,脸和手都冻成了紫红色,汗水形成雾气在每个小脑袋上升腾,呵出来的热气形成霜凝在帽子檐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冬天和冬天里的孩子。
还有一种危险游戏,冬夏都能玩,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就是“嘎斯”。
一种灰白色的石头,质地比较软,这东西沾水就沸腾,冒出的气能用明火点着,那时候我们那家家都有“嘎斯灯”,下面一个铁盒子,上部分是一个倒扣的盒子,有空心的铁管,针眼大的出气口,在盒子里放一块嘎斯,装好水,把上部分扣好,里面沸腾后的气从针眼气口冒出来,点着以后当灯用。火柴盒大的一块嘎斯,能烧几个小时。
小孩子肯定是不会拿这东西当灯用的,而是用来炸。
在地面上挖一个小坑,撒点尿在里面,把嘎斯块砸碎,放一小碎块在尿里,然后就听哧的一声尿沸腾了。找个罐头盒子,或是什么薄石片一类的,把小坑盖上,稍漏一点点缝隙,等一会,用火柴一点,就听一声巨响,罐头盒能飞十几米高,还带着火光。如果用的是薄石片,就是炸的粉碎,崩的到处都是,当然,里面的尿也是到处都是。冬天就简单了,找个雪窝,把嘎斯放进去就沸腾了,雪直接当水用。如果不盖,只要水不干,这火可以着很久,是冬天打雪杖时烤手的良招,只不过随身带着嘎斯要小心,千万别沾着水或是雪,沾上衣服就烂个大洞。常常是这边弄好了,准备妥当,那边喊个不明真相的孩子过来,等走近了拿火柴一点,“澎”,吓得妈呀一声。
在冬天,还有一个不是游戏的游戏,就是捡焦子。东北这边大型锅炉很多,每个锅炉冬天都要烧大量的煤,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是锅炉掏炉膛的时间,就是把烧了一天的炉子清干净,把烧剩的炉灰掏出倒掉,填新煤进去。
于是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就都围在锅炉房外边的脏土堆边上,等着锅炉房倒炉灰,等倒炉灰的车子一离开,小孩们就挎着小筐,拿着铁丝弯成的夹子,冲上还冒着热气的炉灰堆,忍着烫脚的热度从里面扒没燃透的煤渣,因为过了一遍火但是没烧透,和焦炭差不多,所以叫焦子。
这东西又耐烧又没有烟,烧起来比煤还好,再说了,这个东西多了,煤就省下了,买煤要花钱的嘛。
捡焦子就像打仗一样,比眼力比速度,是这时代孩子必备的技巧,看着孩子们灰头土脸的扬着脖子,牛哄哄的挎着装满焦子的小筐回家,就像个胜利的大将军一样,张兴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后世的孩子哪里能想像得到,他们的父辈小时候,比的是这个,骄傲也是因为这个,当然,这时候弄的再脏,回家换来的也是夸奖,是不会挨打的。
张兴明上一世冬天还捡过白菜叶,不过这一世家里条件好,就不用上一世那样每天早晨出去捡了,所以也没看着有谁在捡,不过肯定是有的,捡来的白菜叶子都冻得硬邦邦的,好一点的就当菜吃了,不好的喂猪,也是这时候孩子的一项劳动。
挑水和煤收拾屋子擦玻璃,这都是孩子的活,张兴明上一世是从小干到大的。最难受的就是挑水,个头不够,把扁担两头的铁勾子在扁担上缠几圈,力气不够,一次挑半桶,一缸水挑完,肩头就紫了。
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在70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