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灵异之所第一处:邬煕市殡仪馆(2)
坞熙市殡仪馆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殡仪馆的大门口,有一停车场,供单位、出殡的亲朋停车用,走进大门口,就是一极小的人工湖,这人工湖迷你成什么样呢?也就半个篮球场的大小,这人工湖也没什么其他作用,就是为造一个“奈何桥”而准备的。除部分地方特有的风俗外,通常意义上:所有的殡仪馆的进口处都应该有一座“奈何桥”,这有两种寓意:一是对死亡的无可奈何。生离死别虽痛苦,但也是必须面对的。二是我来这里非我所愿,寄托哀思,节哀顺变。当然,关于“奈何桥”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总而言之,无非是告诫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走过“奈何桥”,就是打着圈的抄手游廊。很多人对这游廊不是很理解,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直接通往瞻仰厅不就可以了?关键还打着圈,这不是绕远了吗?这样的设计也是有它的说法,直道道只会让亡魂能轻易走出殡仪馆,搞一条抄手走廊,亡魂只能在这游廊里打圈转悠,走不出去。一般出殡的人,走到这里,大都会敲锣打鼓的走过这游廊,一来是震慑这游廊里的孤魂野鬼,二来也是提醒自家的亡魂,记着道,记得回家的路。家人思念,“常回家看看”!
走过抄手游廊,就有个不起眼的左路口。如果不仔细看,这左路口还真认不出来,路口四周都被绿化给包裹着,放眼尽头,就一处小品苑,除了几个石凳,一个破落的石亭以外,就没有其他了。但如果再细细一看,那就是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位于破石亭之后。这栋二层小楼就是殡仪馆的行政办公楼。貌似全国各地的殡仪馆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殡仪馆的行政办公楼都不会超过二层。至于为何会这样,不得而知,有可能是抱定了“在死人面前一定要低调”的宗旨吧,至于行政办公楼里怎样的金碧辉煌,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向右的路口就是前往瞻仰厅的,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部分,每次出殡,都会在瞻仰厅跟遗体做最后的道别。很多人认为瞻仰厅的多少决定了殡仪馆规模的大小,其实不然。瞻仰厅建造的多少是取决于一个地级市的人口自然死亡率。造多了也没有意义。只有在瞻仰厅的规格上来区别殡仪馆的规模。现如今出殡也充满了铜臭的味道,不仅墓地要好,连瞻仰厅、仪仗队都是要最高标准的,也正因为这种市场需求,才催生了瞻仰厅的规格。我参加过一次比较“奢华”的葬礼,那瞻仰厅的模样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整个大厅都用鲜花包裹着,地面用的大理石都是做了镜面处理的,供遗体瞻仰用的水晶棺,晶莹剔透,要不是用来装尸体的,肯定会有占为己有的念头。除了瞻仰厅外,大家较为熟悉的就是休息厅和塔炉。休息厅自不必多言,单说那塔炉,这个名词大家未必听说过,但它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焚烧花圈和配饰(如幡、套袖等)。大部分出殡的队伍,都会带有很多花圈,除保留一两个带回家做供奉以外,剩下的就要进塔炉焚烧。至于为何焚烧花圈的地方要造一个宝塔形状的模样?想必我不用解释,大家也是能明白。
除了瞻仰厅、休息室和塔炉以外,还有一个地方非常神秘,这地方不是一般人能亲见的,它紧挨着瞻仰厅,是殡仪馆一线员工的聚集处——入殓焚化室。
入殓焚化室看似是一个地方,其实它是有三处构成,也是殡仪馆最为神秘的三处,其神秘程度不亚于国家保密局。第一处:中转室。这室名取得非常的中性,说白了是不想因为室名而增加员工的恐惧感。中转室最大的功能就是“囤尸”。一般而言:到殡仪馆火化的尸体都会提前一天送达殡仪馆。偶尔也有提前二到三天的,要火化的尸体到达中转室后,会入册登记并核对身份。确认无误后,会根据家属的要求,给尸体更换寿衣、化妆,也有特别要求的,譬如要给尸体理发、修指甲的,这些都会有专人在中转室完成,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收取费用的,这也是殡仪馆的重要收入之一。一切就绪后,就会根据家属预先要求的火化时间,做大致的排序,然后进入入殓焚化室的第二处——通道。
这“通道”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通道,它是入殓焚化室和瞻仰厅的连接位置。翌日要焚化的尸体,通常会在这里过上最后一个晚上。为了保持尸体的湿润度,这里的温度很低,湿度很高。在殡仪馆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尸体害怕进焚化炉,所以会诈尸。为了防止尸体诈尸,就会给要火化尸体的左腕上系上一根红丝带。当然,为了“掩人耳目”,这红丝带会做成身份标识牌的样子,这样即便给死者家属瞻仰时看到了,死者家属也不会说什么。
瞻仰结束后,尸体就会被送往入殓焚化室的最后一个地方——焚化室。焚化室的构造比较有意思,首先,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室”,更多的像是一个坟墓,天圆地方,圆顶结构。圆顶的结构是确保若干个焚化炉同时“开工”的时候,只走一个通风口。当然这个通风口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在确保不污染空气的前提下,还不会因为焚烧尸体产生的异味而影响到民众。其次,焚化室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的封闭室,它是有一个小窗口通向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死者家属只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死者被推进焚化炉的过程。有些死者家属,为了保持死者骨灰的纯度,就会在焚烧尸体的时候,来到这个小窗口处,通过小窗口给焚化室里的师傅扔上几根烟,动情的说道:“师傅,三号炉给我烧干净一点。”拿到香烟的师傅,通常会有意识给三号炉多烧上几秒钟,然后在捡拾骨灰进骨灰盒的时候,挑整块的捡拾。
走过“奈何桥”,就是打着圈的抄手游廊。很多人对这游廊不是很理解,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直接通往瞻仰厅不就可以了?关键还打着圈,这不是绕远了吗?这样的设计也是有它的说法,直道道只会让亡魂能轻易走出殡仪馆,搞一条抄手走廊,亡魂只能在这游廊里打圈转悠,走不出去。一般出殡的人,走到这里,大都会敲锣打鼓的走过这游廊,一来是震慑这游廊里的孤魂野鬼,二来也是提醒自家的亡魂,记着道,记得回家的路。家人思念,“常回家看看”!
走过抄手游廊,就有个不起眼的左路口。如果不仔细看,这左路口还真认不出来,路口四周都被绿化给包裹着,放眼尽头,就一处小品苑,除了几个石凳,一个破落的石亭以外,就没有其他了。但如果再细细一看,那就是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位于破石亭之后。这栋二层小楼就是殡仪馆的行政办公楼。貌似全国各地的殡仪馆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殡仪馆的行政办公楼都不会超过二层。至于为何会这样,不得而知,有可能是抱定了“在死人面前一定要低调”的宗旨吧,至于行政办公楼里怎样的金碧辉煌,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向右的路口就是前往瞻仰厅的,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部分,每次出殡,都会在瞻仰厅跟遗体做最后的道别。很多人认为瞻仰厅的多少决定了殡仪馆规模的大小,其实不然。瞻仰厅建造的多少是取决于一个地级市的人口自然死亡率。造多了也没有意义。只有在瞻仰厅的规格上来区别殡仪馆的规模。现如今出殡也充满了铜臭的味道,不仅墓地要好,连瞻仰厅、仪仗队都是要最高标准的,也正因为这种市场需求,才催生了瞻仰厅的规格。我参加过一次比较“奢华”的葬礼,那瞻仰厅的模样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整个大厅都用鲜花包裹着,地面用的大理石都是做了镜面处理的,供遗体瞻仰用的水晶棺,晶莹剔透,要不是用来装尸体的,肯定会有占为己有的念头。除了瞻仰厅外,大家较为熟悉的就是休息厅和塔炉。休息厅自不必多言,单说那塔炉,这个名词大家未必听说过,但它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焚烧花圈和配饰(如幡、套袖等)。大部分出殡的队伍,都会带有很多花圈,除保留一两个带回家做供奉以外,剩下的就要进塔炉焚烧。至于为何焚烧花圈的地方要造一个宝塔形状的模样?想必我不用解释,大家也是能明白。
除了瞻仰厅、休息室和塔炉以外,还有一个地方非常神秘,这地方不是一般人能亲见的,它紧挨着瞻仰厅,是殡仪馆一线员工的聚集处——入殓焚化室。
入殓焚化室看似是一个地方,其实它是有三处构成,也是殡仪馆最为神秘的三处,其神秘程度不亚于国家保密局。第一处:中转室。这室名取得非常的中性,说白了是不想因为室名而增加员工的恐惧感。中转室最大的功能就是“囤尸”。一般而言:到殡仪馆火化的尸体都会提前一天送达殡仪馆。偶尔也有提前二到三天的,要火化的尸体到达中转室后,会入册登记并核对身份。确认无误后,会根据家属的要求,给尸体更换寿衣、化妆,也有特别要求的,譬如要给尸体理发、修指甲的,这些都会有专人在中转室完成,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收取费用的,这也是殡仪馆的重要收入之一。一切就绪后,就会根据家属预先要求的火化时间,做大致的排序,然后进入入殓焚化室的第二处——通道。
这“通道”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通道,它是入殓焚化室和瞻仰厅的连接位置。翌日要焚化的尸体,通常会在这里过上最后一个晚上。为了保持尸体的湿润度,这里的温度很低,湿度很高。在殡仪馆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尸体害怕进焚化炉,所以会诈尸。为了防止尸体诈尸,就会给要火化尸体的左腕上系上一根红丝带。当然,为了“掩人耳目”,这红丝带会做成身份标识牌的样子,这样即便给死者家属瞻仰时看到了,死者家属也不会说什么。
瞻仰结束后,尸体就会被送往入殓焚化室的最后一个地方——焚化室。焚化室的构造比较有意思,首先,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室”,更多的像是一个坟墓,天圆地方,圆顶结构。圆顶的结构是确保若干个焚化炉同时“开工”的时候,只走一个通风口。当然这个通风口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在确保不污染空气的前提下,还不会因为焚烧尸体产生的异味而影响到民众。其次,焚化室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的封闭室,它是有一个小窗口通向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死者家属只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死者被推进焚化炉的过程。有些死者家属,为了保持死者骨灰的纯度,就会在焚烧尸体的时候,来到这个小窗口处,通过小窗口给焚化室里的师傅扔上几根烟,动情的说道:“师傅,三号炉给我烧干净一点。”拿到香烟的师傅,通常会有意识给三号炉多烧上几秒钟,然后在捡拾骨灰进骨灰盒的时候,挑整块的捡拾。
第一时间更新《见鬼档案我与鬼之间的故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