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第一步是童生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而一个刚从私塾蒙学出来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童生试,就必须要有人担保,以证明你确实文采出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而这个担保人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人才行。
当初原主张轩参加县试之前就请了本县的一个名叫孙思邈的秀才来做保人,为此,张家还随礼了二十两纹银。
二十两纹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六千块钱,不是谁都能付得起的!还好前身当时家境不错。
而这担保的随礼也成了那些拥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的一项收入来源,几乎成了定例。
不过,一次担保,终身可用,倒不用每次考试前都要找人担保,属于一次性消费!
县试和府试都是由各县、府的主官主持,一年一次。院试则由各州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正三品,乃是翰林院委派,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和乡试错开,在七月举行。
县试、府试合格后,官府会放相应的证明文书,就和现在的毕业证差不多,凭着证明文书,学子才能参加三年举行一次的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三试的第一名统称为案,而如果连续三试都是案的话,就是连中三元,也称“小三元”。
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也称秀才或者茂才,同样会放身份铭牌。然后分别分往州、府、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而秀才也称科举生员,有了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的资格。当然,如果你有大背景或者贵人提携,可以以生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跳过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大雍王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州科举生员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一州行政主官,正三品)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也有皇帝兴之所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考诗词或者对联等。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在这个世界,自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也只两人耳。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说到科举,就不得不说说这个世界的官制了。自隋太宗杨广一统天下之后,又开疆扩土,新立北方交州和金州,南方蛮州和越州,西方的新州,加上自古以来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合称十四州。
大雍王朝自雍州起家,先后打下了梁、荆、豫、扬四州,统治了半壁天下,曾于豫州设立了一个京城,现称南京。后来雍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南统北的国家,最后一统天下,又设立一都城,一直延续到现在,被称为北京。而其对各地的划分亦沿袭了旧制。
大雍王朝中央核心政权为三省内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内侍省,均为皇城政权。
中书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部,门下省全为女官,由秀女和宫女组成,听命于后宫,内侍省全由太监组成,为帝皇耳目。
内阁则为王朝真正的权利核心,设阁老九人,为者称辅,次者为次辅。下设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各部部称尚书,正二品,下面设有左右侍郎,正三品。
在三省内阁六部之外,还分别设有监察天下百官的督察司,负责谏言的御史司,掌管天下信仰的钦天监,天子亲军锦衣卫等。
在地方政权上从上到下为州、郡、府、县。一州有三位主官,政府主官称巡抚,军事主官称巡按,学事主官称学政,均为正三品;一郡主官称太守或郡守,依郡治大小,品级在正五品到正四品之间;一府主官称府尹或知府,依府的大小,品级在正六品到正五品之间;一县主官称县令或知县,依县治的大小,从正九品到正六品不等。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而一个刚从私塾蒙学出来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童生试,就必须要有人担保,以证明你确实文采出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而这个担保人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人才行。
当初原主张轩参加县试之前就请了本县的一个名叫孙思邈的秀才来做保人,为此,张家还随礼了二十两纹银。
二十两纹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六千块钱,不是谁都能付得起的!还好前身当时家境不错。
而这担保的随礼也成了那些拥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的一项收入来源,几乎成了定例。
不过,一次担保,终身可用,倒不用每次考试前都要找人担保,属于一次性消费!
县试和府试都是由各县、府的主官主持,一年一次。院试则由各州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正三品,乃是翰林院委派,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和乡试错开,在七月举行。
县试、府试合格后,官府会放相应的证明文书,就和现在的毕业证差不多,凭着证明文书,学子才能参加三年举行一次的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三试的第一名统称为案,而如果连续三试都是案的话,就是连中三元,也称“小三元”。
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也称秀才或者茂才,同样会放身份铭牌。然后分别分往州、府、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而秀才也称科举生员,有了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的资格。当然,如果你有大背景或者贵人提携,可以以生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跳过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大雍王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州科举生员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一州行政主官,正三品)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也有皇帝兴之所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考诗词或者对联等。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在这个世界,自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也只两人耳。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说到科举,就不得不说说这个世界的官制了。自隋太宗杨广一统天下之后,又开疆扩土,新立北方交州和金州,南方蛮州和越州,西方的新州,加上自古以来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合称十四州。
大雍王朝自雍州起家,先后打下了梁、荆、豫、扬四州,统治了半壁天下,曾于豫州设立了一个京城,现称南京。后来雍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南统北的国家,最后一统天下,又设立一都城,一直延续到现在,被称为北京。而其对各地的划分亦沿袭了旧制。
大雍王朝中央核心政权为三省内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内侍省,均为皇城政权。
中书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部,门下省全为女官,由秀女和宫女组成,听命于后宫,内侍省全由太监组成,为帝皇耳目。
内阁则为王朝真正的权利核心,设阁老九人,为者称辅,次者为次辅。下设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各部部称尚书,正二品,下面设有左右侍郎,正三品。
在三省内阁六部之外,还分别设有监察天下百官的督察司,负责谏言的御史司,掌管天下信仰的钦天监,天子亲军锦衣卫等。
在地方政权上从上到下为州、郡、府、县。一州有三位主官,政府主官称巡抚,军事主官称巡按,学事主官称学政,均为正三品;一郡主官称太守或郡守,依郡治大小,品级在正五品到正四品之间;一府主官称府尹或知府,依府的大小,品级在正六品到正五品之间;一县主官称县令或知县,依县治的大小,从正九品到正六品不等。
第一时间更新《穿越聊斋之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