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国是参与(上)
元治元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一桥庆喜正式辞去幕府役职“将军后见”,转任京都小朝廷的新设官职 “禁里御守卫总督”。
不但如此,他还兼任了朝廷新设的“摂海防卫指挥”。
“愿吾皇千秋万代,臣庆喜谨遵敕旨。”
见此情景,坐在一旁的征夷大将军家茂,他撇了撇嘴,但最终决定还是一言不发——毕竟之前沟通过了,如今也不好节外生枝。
看家茂的脸色不对,旁边的公卿们纷纷窃笑:
这事真是极有趣。
从来只听说过,幕府插手朝廷的公卿任免;如今却是,德川御三卿放着好好的将军后见要职不做,反而转投朝廷怀抱,这真是活久见啊!
好不容易熬到观礼结束,家茂不顾诸侯的贺喜,匆匆退席。
虽然在外人看来,庆喜走马上任对幕府是个大利好,可熟知内情的家茂,他心中却是一片苦涩:
“禁里御守卫总督”,负责京都警卫、协调各家在京都的武力;“摂海防卫指挥”,则是有权巡察摂津海岸武备。
公卿们对外宣称,将这两个位置交给德川顶级亲藩,是对幕府的进一步看重。可在熟知内情的家茂看来,这不过是釜底抽薪之计而已。
别的不说,京都守护、京都所司代、京都町奉行等等,已经有了这么一大堆幕府役职,朝廷还新设禁里御守卫总督,有这个必要吗?
而且呢,此总督虽然是朝廷官位,但每月却要幕府七千五百俵的役料。
拿自家的钱,养朝廷的兵,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欺负人嘛!
悔不当初,就是家茂如今的想法。
可谁又能想到,仅仅入京都两个多月,这局势就莫名其妙地稀里哗啦了呢:
公武合体,合个鬼呦!
娶了和宫的家茂,本来他对幕府与朝廷合作是比较乐观的,同心合力、共度时艰,这只要两边都有诚意,啥困难不能克服。
按他的想法,第一次公武合体的失败,是因为武力攘夷和温和攘夷两派之争,可八月一八日之变后,武力攘夷派大部分退出京都,那事情不是应该变顺利了么。
开始时,确实如他所预计,这第二次上洛后,幕府这边一强硬,朝廷就让步了:
“公武一和决断”由朝廷主导变成了幕府掌控;
接着,罢黜了一批激进公卿,换了一批支持公武合体的上来;
更为重要的是,又以敕旨的形式,重申了“委任大政于幕府”;
而且呢,二月底连年号也改成了“元治”,暗示朝廷彻底放弃了激进攘夷的想法。
可谁成想,只好了一个多月,幕府和朝廷之间的争执又剧烈起来:
事情的起因,还是与西洋诸强的合约有关。
去年,文久三年(1863年)十二年二十九日,幕府与苏亦维亚签署了通商协约草案。
而如今双方争执的焦点,则还是御敕的问题。
说起御敕,这是朝廷和幕府之间绕不开的老问题:
从嘉永七年(1854年)的《扶桑米人和亲约定》开始,幕府与米、英、兰、鲁、佛兰西、佛朗基、普等
国签署了各种约定,可直到现在,这些约定没一个得到了朝廷的御敕许可。
一直以来,齐昭一系与幕府中枢抗衡的大义,就是这个御敕问题——无朝廷的御敕许可而擅自开国开港,此无礼也。
这个问题呢,已经变成了幕府的积年痔瘻,一碰那就流血不止啊。
虽然这次与苏亦维亚的通商协约呢,在江户签的是草案,然后规规矩矩找朝廷审批,可依然引起了公卿、诸侯的愤怒:
幕府不是说十年攘夷么,这一边说攘夷,一边继续扩大通商,啥时候能攘夷成功啊?
如今说话管事的,包括六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庆永、容保、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再加上关白二条齐敬、将军家茂,整好八人。
开始呢,这八位没把这当回事:
一入京都,幕府的两位,将军家茂和政事总裁庆永,他们就通报了此事,表示有英、佛在背后支持苏亦维亚,不得不如此。
如果朝廷觉得为难,那拒绝也可以,幕府绝对听从安排。
按理说,幕府都这态度了还能出啥篓子,许不许可都行嘛。
可问题是,谁都没想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群公卿把这事整大发了,他们联名上奏,要求连以前的御敕许可一起处理掉。
这不是闹吗?
如今的扶桑皇帝,是彻头彻尾的攘夷派,认为天下南蛮无好人,洋人都是来扶桑横行霸道、奸~淫捋掠的。
皇帝摆出了这个态度就从来没变过,当年幕府大老井伊都没招,一逼急了他就拿退位说事,因此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如果这次真连以前的御敕一起奏请,然后皇帝拒绝了,那乐子就大了:
执行吧,不说刚把武力攘夷派压制下去,就说洋人,他们能干?说不得要立马做过一场,而有三国炮击下关这前车之鉴,根本打不过嘛——就算打赢了这一波,亚罗号之战听过没?下一波不还得跪啊。
不执行吧,那公武合体不是成了鬼话么。
如今六个“国是参与”,除了容保外,原本都是攘夷的齐昭一系,以前坚持说没御敕许可不行,现在好么,御敕问题成了自己的麻烦,这可咋搞?
另外,虽然近来开埠问题减轻了,物价沸腾也有所缓解,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民间也不过是从地狱十八层提到十七层,依然过得水深火热,谁提御敕开埠通商,那不是自己找不自在、主动捅马蜂窝么。
于是大家一起埋怨庆永:
“你这个政事总裁考虑事情不周密啊。
这通商协议,你就应该置之不理。
前面顶住了,后面才好腾挪嘛。”
庆永也冤枉啊,三国炮击下关打败了,正是洋人气焰嚣张之时,你拒绝可以,但总要找个正经理由吧:
“说开埠通商不好,那目前与西洋诸国贸易怎么说?
人家苏亦维亚把姿态摆的相当之低,条件比以前各国的都好,你让我咋拒绝?
啥地方不满意,人家立马就改,咱扶桑号称大国,那总得讲点道理吧。”
对此大家只有叹息,打又打不过,甚至没开打自己就散伙了,
这神仙也没办法啊,因此呢,六个参与,把头一缩,这事就一直拖着。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的做法,如果光提苏亦维亚通商一事可不行,不管通不通过,这都是个药引子,与其闹到不可收拾,还不如拖着,事缓则圆嘛。
可问题是,一件事可以拖着,总不能事事都拖着啊。
所谓的“国是参与”,在大政委于幕府的前提下,其实还是有不少事情的:
其实从第一次公武合体开始,朝廷就收回了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尽管“大政委于幕府”,可如果朝廷愿意,还可以就大政咨询诸侯——建立“国是参与”的法理,就来源于这一条。
可啥是大政呢?
比如扶桑与诸国的贸易,就属于大政。
而“国是参与”们最早讨论的,当然就是横滨锁港一事。
去年幕府承诺十年攘夷,朝廷要求拿出章程来,当时横滨锁港就是第一条。
可今年幕府态度转变,说横滨锁港在三国炮击下关之后不现实,只能限制贸易。
好歹横滨的交易数据翔实,贸易额确实下降了不少,加上这次幕府的态度强硬,这才好歹糊弄过去。
但这也是御敕事件闹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横滨不锁港,属于幕府对天下违约在先,再与苏亦维亚通商协约草案关联起来,那幕府岂不是要正式反对攘夷吗!
至于还有啥是大政呢?
各家的内务肯定不算,但幕藩之间的事情,朝廷就可以插手了,比如三国炮击下关之后的长州,怎么处理,这个朝廷就可以过问。
说起长州,这也是个奇葩:
三国炮击下关的善后,长州派人参与,当时都点头同意、签字画押了,可事后居然反悔了!
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底,幕府与英、佛、米、兰四国签约,以赔偿二十万英镑的代价,解决了下关炮击的攘夷事件——当然,这约定还要各国本土官府批准,但按经验,这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赔款二十万英镑,准备分四期支付,也就是每六个月赔付五万,善后签约的时候就支付首期,于一年半内付清。
签约就支付首期,这是西洋四国得了亚罗号战争的教训,怕扶桑突然变卦。
其实里面还有五万的咨询费,但幕府怕走漏消息,最终还是没敢和长州交底——万一长州到处嚷嚷,这洋人恼羞成怒,黑锅还不是要扣在幕府头上。
长州虽然号称富庶,可二十万英镑相当于近一百零四枚万延小判,也就是扶桑的一百零四万两,这么一大笔钱,一年半掏出来,也着实承担不起。
于是呢,幕府起了带头大哥的作用:
先免了三成,也就是六万英镑,幕府替长州交了;
接着,又把内部账期延长为五年,也就说,一年半内向洋人的赔款,幕府先垫上,之后长州再慢慢还。
实话实说,这就不赖了,五年还十四万英镑,除去首付二十万金,相当于之后的四年,每年才十三万金多一点,这对长州来说,压力是有,但肯定不大。
可问题是,善财难舍啊。
人家长州如今压根就不想出钱!
不但如此,他还兼任了朝廷新设的“摂海防卫指挥”。
“愿吾皇千秋万代,臣庆喜谨遵敕旨。”
见此情景,坐在一旁的征夷大将军家茂,他撇了撇嘴,但最终决定还是一言不发——毕竟之前沟通过了,如今也不好节外生枝。
看家茂的脸色不对,旁边的公卿们纷纷窃笑:
这事真是极有趣。
从来只听说过,幕府插手朝廷的公卿任免;如今却是,德川御三卿放着好好的将军后见要职不做,反而转投朝廷怀抱,这真是活久见啊!
好不容易熬到观礼结束,家茂不顾诸侯的贺喜,匆匆退席。
虽然在外人看来,庆喜走马上任对幕府是个大利好,可熟知内情的家茂,他心中却是一片苦涩:
“禁里御守卫总督”,负责京都警卫、协调各家在京都的武力;“摂海防卫指挥”,则是有权巡察摂津海岸武备。
公卿们对外宣称,将这两个位置交给德川顶级亲藩,是对幕府的进一步看重。可在熟知内情的家茂看来,这不过是釜底抽薪之计而已。
别的不说,京都守护、京都所司代、京都町奉行等等,已经有了这么一大堆幕府役职,朝廷还新设禁里御守卫总督,有这个必要吗?
而且呢,此总督虽然是朝廷官位,但每月却要幕府七千五百俵的役料。
拿自家的钱,养朝廷的兵,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欺负人嘛!
悔不当初,就是家茂如今的想法。
可谁又能想到,仅仅入京都两个多月,这局势就莫名其妙地稀里哗啦了呢:
公武合体,合个鬼呦!
娶了和宫的家茂,本来他对幕府与朝廷合作是比较乐观的,同心合力、共度时艰,这只要两边都有诚意,啥困难不能克服。
按他的想法,第一次公武合体的失败,是因为武力攘夷和温和攘夷两派之争,可八月一八日之变后,武力攘夷派大部分退出京都,那事情不是应该变顺利了么。
开始时,确实如他所预计,这第二次上洛后,幕府这边一强硬,朝廷就让步了:
“公武一和决断”由朝廷主导变成了幕府掌控;
接着,罢黜了一批激进公卿,换了一批支持公武合体的上来;
更为重要的是,又以敕旨的形式,重申了“委任大政于幕府”;
而且呢,二月底连年号也改成了“元治”,暗示朝廷彻底放弃了激进攘夷的想法。
可谁成想,只好了一个多月,幕府和朝廷之间的争执又剧烈起来:
事情的起因,还是与西洋诸强的合约有关。
去年,文久三年(1863年)十二年二十九日,幕府与苏亦维亚签署了通商协约草案。
而如今双方争执的焦点,则还是御敕的问题。
说起御敕,这是朝廷和幕府之间绕不开的老问题:
从嘉永七年(1854年)的《扶桑米人和亲约定》开始,幕府与米、英、兰、鲁、佛兰西、佛朗基、普等
国签署了各种约定,可直到现在,这些约定没一个得到了朝廷的御敕许可。
一直以来,齐昭一系与幕府中枢抗衡的大义,就是这个御敕问题——无朝廷的御敕许可而擅自开国开港,此无礼也。
这个问题呢,已经变成了幕府的积年痔瘻,一碰那就流血不止啊。
虽然这次与苏亦维亚的通商协约呢,在江户签的是草案,然后规规矩矩找朝廷审批,可依然引起了公卿、诸侯的愤怒:
幕府不是说十年攘夷么,这一边说攘夷,一边继续扩大通商,啥时候能攘夷成功啊?
如今说话管事的,包括六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庆永、容保、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再加上关白二条齐敬、将军家茂,整好八人。
开始呢,这八位没把这当回事:
一入京都,幕府的两位,将军家茂和政事总裁庆永,他们就通报了此事,表示有英、佛在背后支持苏亦维亚,不得不如此。
如果朝廷觉得为难,那拒绝也可以,幕府绝对听从安排。
按理说,幕府都这态度了还能出啥篓子,许不许可都行嘛。
可问题是,谁都没想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群公卿把这事整大发了,他们联名上奏,要求连以前的御敕许可一起处理掉。
这不是闹吗?
如今的扶桑皇帝,是彻头彻尾的攘夷派,认为天下南蛮无好人,洋人都是来扶桑横行霸道、奸~淫捋掠的。
皇帝摆出了这个态度就从来没变过,当年幕府大老井伊都没招,一逼急了他就拿退位说事,因此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如果这次真连以前的御敕一起奏请,然后皇帝拒绝了,那乐子就大了:
执行吧,不说刚把武力攘夷派压制下去,就说洋人,他们能干?说不得要立马做过一场,而有三国炮击下关这前车之鉴,根本打不过嘛——就算打赢了这一波,亚罗号之战听过没?下一波不还得跪啊。
不执行吧,那公武合体不是成了鬼话么。
如今六个“国是参与”,除了容保外,原本都是攘夷的齐昭一系,以前坚持说没御敕许可不行,现在好么,御敕问题成了自己的麻烦,这可咋搞?
另外,虽然近来开埠问题减轻了,物价沸腾也有所缓解,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民间也不过是从地狱十八层提到十七层,依然过得水深火热,谁提御敕开埠通商,那不是自己找不自在、主动捅马蜂窝么。
于是大家一起埋怨庆永:
“你这个政事总裁考虑事情不周密啊。
这通商协议,你就应该置之不理。
前面顶住了,后面才好腾挪嘛。”
庆永也冤枉啊,三国炮击下关打败了,正是洋人气焰嚣张之时,你拒绝可以,但总要找个正经理由吧:
“说开埠通商不好,那目前与西洋诸国贸易怎么说?
人家苏亦维亚把姿态摆的相当之低,条件比以前各国的都好,你让我咋拒绝?
啥地方不满意,人家立马就改,咱扶桑号称大国,那总得讲点道理吧。”
对此大家只有叹息,打又打不过,甚至没开打自己就散伙了,
这神仙也没办法啊,因此呢,六个参与,把头一缩,这事就一直拖着。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的做法,如果光提苏亦维亚通商一事可不行,不管通不通过,这都是个药引子,与其闹到不可收拾,还不如拖着,事缓则圆嘛。
可问题是,一件事可以拖着,总不能事事都拖着啊。
所谓的“国是参与”,在大政委于幕府的前提下,其实还是有不少事情的:
其实从第一次公武合体开始,朝廷就收回了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尽管“大政委于幕府”,可如果朝廷愿意,还可以就大政咨询诸侯——建立“国是参与”的法理,就来源于这一条。
可啥是大政呢?
比如扶桑与诸国的贸易,就属于大政。
而“国是参与”们最早讨论的,当然就是横滨锁港一事。
去年幕府承诺十年攘夷,朝廷要求拿出章程来,当时横滨锁港就是第一条。
可今年幕府态度转变,说横滨锁港在三国炮击下关之后不现实,只能限制贸易。
好歹横滨的交易数据翔实,贸易额确实下降了不少,加上这次幕府的态度强硬,这才好歹糊弄过去。
但这也是御敕事件闹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横滨不锁港,属于幕府对天下违约在先,再与苏亦维亚通商协约草案关联起来,那幕府岂不是要正式反对攘夷吗!
至于还有啥是大政呢?
各家的内务肯定不算,但幕藩之间的事情,朝廷就可以插手了,比如三国炮击下关之后的长州,怎么处理,这个朝廷就可以过问。
说起长州,这也是个奇葩:
三国炮击下关的善后,长州派人参与,当时都点头同意、签字画押了,可事后居然反悔了!
文久三年(1863年)十月底,幕府与英、佛、米、兰四国签约,以赔偿二十万英镑的代价,解决了下关炮击的攘夷事件——当然,这约定还要各国本土官府批准,但按经验,这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赔款二十万英镑,准备分四期支付,也就是每六个月赔付五万,善后签约的时候就支付首期,于一年半内付清。
签约就支付首期,这是西洋四国得了亚罗号战争的教训,怕扶桑突然变卦。
其实里面还有五万的咨询费,但幕府怕走漏消息,最终还是没敢和长州交底——万一长州到处嚷嚷,这洋人恼羞成怒,黑锅还不是要扣在幕府头上。
长州虽然号称富庶,可二十万英镑相当于近一百零四枚万延小判,也就是扶桑的一百零四万两,这么一大笔钱,一年半掏出来,也着实承担不起。
于是呢,幕府起了带头大哥的作用:
先免了三成,也就是六万英镑,幕府替长州交了;
接着,又把内部账期延长为五年,也就说,一年半内向洋人的赔款,幕府先垫上,之后长州再慢慢还。
实话实说,这就不赖了,五年还十四万英镑,除去首付二十万金,相当于之后的四年,每年才十三万金多一点,这对长州来说,压力是有,但肯定不大。
可问题是,善财难舍啊。
人家长州如今压根就不想出钱!
第一时间更新《扶桑镜梦》最新章节。